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历史周清五

发表时间:2025-05-19 21:15


历史周清五

1.据考古发掘研究,二里头夏都已出现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成网格状“里坊式”格局,每个网格归属不同的人群居住。二里头夏都布局(  )

A.促进了商业繁荣 B.便于统一集中管理 C.体现了贵族特权 D.利于城中居民流动

2.在商朝的内外服制中,外服主要是指王畿外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方国,它们的首领需为商王承担义务,以此获取侯、伯等称号,商王承认其土地和臣民。由此可见,商代外服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具有部落联盟性质

C.有利于拓展商朝的政治影响力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在三代时期,各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不同的。夏朝是聚族而居,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管理,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 B.松散的国家结构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 D.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4.《礼记·王制篇》载:“圭璧金璋不粥(鬻)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这些规定旨在(  )

A.整顿社会风气    B.规范市场交易    C.维护等级秩序    D.稳定小农经济

5.春秋时期,周襄王在葵丘会盟期间派宰孔慰问齐桓公,并赐其祭肉以显扬尊宠。宰孔以襄王的口吻直接称作为异姓诸侯的齐桓公为“伯舅”,并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权威    B.分封宗法制度得到加强

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政治仍有一定影响

6.公元前599年,周定王在王畿内册立了新的姬姓封国——刘国,刘国开国君主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而整个春秋时期的“霸主”都没有在自己的疆土内册立过封国。这最能说明,当时(  )

A.周天子政治影响力犹存B.分封制度不断完善C.中央集权符合历史趋势D.宗法秩序得到重建

7.相比于商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装饰性动物形态更加生活化;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青铜鼎装饰纹,如宴乐、射猎、战争等元素逐渐出现。这些装饰素材大都采用模印法制作而成,制作更加简便、简洁。这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民众生活日益丰富   B.礼器功能发生质变   C.政治秩序出现变动    D.礼乐制度得到维护

8.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列国,在郑国见子产曰:“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这从侧面说明(  )

A.吴国积极融入华夏秩序B.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晋国试图挑战旧有秩序D.传统经济基础已经瓦解

9.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在大将秦开的攻击下,东胡撤退千余里,深入此地的燕军紧接着“度辽东而攻朝鲜”,此后,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反映了(  )

A.争霸战争使燕成为诸侯强国    B.东北族群萌生出华夏观念

C.华夏政权自此解除东胡威胁    D.城邦国家向领土国家转变

10.周代的爵位获得主要根据贵族的传统身份和宗法地位,而战国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为平民通过军功获取爵位、改变身份提供了可能。有学者评价,“军爵塑造新社会,把包括庶民在内的人民都组织到一元化的秩序中去”。据此可知军功爵制的确立(  )

A.标志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B.加强专制主义集权C.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规范了官员考核制度

11.商代甲骨文中的“藉”字像人手持耒柄而用足踏耒端之形;在卜辞中,关于改换耕作地点的记载是随处可见的:“甲辰卜,商受年丰收的意思。”“庚子卜,雀受年。”“口寅卜,万受年。”这说明商代(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C.祭祀影响农业收成D.文化体系相对完备

12.西周季姬方尊铭文中有“亩臣”(指从事农业生产者)的记载。“亩臣”的首领名为“丁”,也是宗族之长,与其属下的“友”都是同宗族的亲属。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井田制下集体劳作濒于瓦解    B.农业生产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国家依靠宗族强化基层治理    D.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13.据表1磁县下七垣遗址商代文化层出土农具统计表推知,商代(  )


农具类型
时间
开荒农具
起土翻地农具(铲、锛)和锄草农具
收割农具



商代早期
石斧12件
石铲29件骨铲1件
石锛4件
石镰20件
石刀12件
商代中期
石斧8件
石铲22件骨铲9件
蚌铲1件

石镰41件
蚌镰22件
石刀19件骨刀8件
铜刀1件
商代晚期
石斧3件
石铲4件骨铲2件
石锛2件
石镰22件蚌镰7件
石刀10件骨刀2件


A.青铜工具占据主导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粮食产量有所提高   D.家庭劳作方式普及

14.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是商代中晚期一处重要的城邑遗址,在该处发现了完整的酿酒作坊遗址和完整的酿酒、保存酒的器物和酿酒用的植物种仁。这反映了商代(  )

A.农业有了相当发展   B.城市商业高度发达   C.手工业集中在城市   D.酿酒服务于宗法制

15.据《史记》记载“(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榉(上山坐的滑竿),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这反映了(  )

A.交通建设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B.夏朝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交通工具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D.夏朝交通工具呈多元化特点

16.和西周时期相比,东周的青铜器铭文有三个变化:内容由称颂周王逐渐转为赞美家族及自身;叙事主题由称颂宗族祖先转移到个人生活;西周时期统一的政治文化逐渐消解,地方贵族们利用周王朝曾经的政治话语实现自身诉求。这反映了(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B.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不断完善成熟

C.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D.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

17.《韩非子·说林上》载有一则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鞋),妻善织缟(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劝他,越人“跣行”“被发”,“子必穷矣”。该故事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夷夏观念得到强化 B.法家反对民众迁徙 C.工商食官制度松动 D.南方地区尚未开发

18.西周及春秋早期,国人军赋的征收,以乡为单位,在基层村社中按户征取。春秋末期,鲁国开始推行按土田征收军赋的政策,即“用田赋”;晋国也实行了按田亩征收军赋的制度。“田赋”制度的出现表明(  )

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B.商品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地主阶级主导政治舞台

19.《史记》记载:“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战国时期,各地操“周人之俗”者不在少数,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兼营商业的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这说明,战国时(  )

A.经济发展突破传统格局B.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C.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转型D.百家争鸣解放人们思想

20.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史书《国语》中记载说范氏、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结果不久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宗庙之牺”的牛也变为了“畎亩之勤”。由此可见,该段记载重在凸显( )

A.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B.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C.民心向背影响国家兼并D.东周社会的转型迹象

21.春秋战国时期,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与诸侯“分庭抗礼”;范蠡著《计然》,定居陶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郑国弦高以商人身份犒劳秦师;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称为“治生祖”。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  )

A.争霸战争冲击贵族政治    B.经济发展突破了旧有格局

C.私商崛起依靠官府扶持    D.手工业进步源于争霸需求

22.从史前至春秋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先民无法在此地长期居留。战国中期,赵国、魏国、齐国在黄河下游修筑了千里长堤,堤距较宽,黄河河床可以在宽堤内游荡。据此可推知,千里长堤的修建(  )

A.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B.使河北平原出现许多新聚落

C.体现了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    D.促进这一地区井田制的瓦解

23.春秋时期常见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以及贵族据所封采邑聚族造反、武力攻击政敌迫使其出逃等现象,如鲁国自公元前591年以后共有22人次出逃,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情况明显减少甚至绝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井田制瓦解导致贵族阶层的消失    B.分封制瓦解强化了周天子权威

C.诸侯争霸战争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D.变法运动削弱了贵族的影响力

24.顾颉刚指出,先秦时期,最初只有“侯”与“男”被认定为爵位,“伯”最初指宗族中的“大宗”。随后,数个诸侯国的领袖也被称为“伯”,后又转为“霸”;“子”本指诸侯之子,后来未成年的领主及“蛮夷”的首长等未受王正式任命的领袖也被称为“子”。这种演变反映出(  )

A.疆域边界逐渐清晰化B.王朝国家政治秩序紊乱C.宗族内部凝聚力弱化D.政治构造突破血缘关系束缚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史料一
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右图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史料二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肆王惟德用。      ——摘自《尚书·周书·梓材》


材料二

“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战国后期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简析其对研究“中国”一词出现时间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