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一轮复习小练习12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发表时间:2025-05-19 21:15

一轮复习小练习12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1.下表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计
两汉前206—220年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56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2
14
3
6
1
1
13
7
7
2
2
1
1
60


A.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    B.经济重心转移影响水利建设

C.封建国家重视水利工程    D.政治局势影响南北经济发展

2.东晋南朝时,除以水稻为主外,北方的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稻麦轮作制,麦类成为南朝重要的粮源。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    B.南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农副业的经营形式多样    D.饮食习惯影响农耕发展

3.表1为西汉至萧梁长江中游县数统计表。这体现了(  )

表1 西汉至萧梁长江中游县数统计表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刘宋
萧齐
萧梁
湖北
44
42
69
69
121
129
240
200
湖南
39
42
61
63
61
61
59
67
江西
18
21
56
57
57
54
58
63
合计
101
105
186
189
239
244
357
330


A.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B.政局动荡引发政权变革

C.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    D.国家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4.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以《老子》《庄子》的思想解释《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以道家的“自然”为无,儒家的“名教"为有。这表明当时   

A.儒学独尊地位日渐巩固                    B.思想领域交融现象凸显

C.政局动荡导致思想混乱                    D.老庄哲学成为思想主流

5.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不但将“不孝”入罪,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后再执行。由此可见(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治理方式创新    B.鲜卑族发展水平超过汉族

C.少数民族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    D.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6.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律令的内容。这反映出此时(  )


出处
律令内容
曹魏《新律》
除异子之科(强制分家政策),使父子无异财也
西晋《晋律》
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
北魏《北魏律》
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


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B.法律强制力的降低

C.法律注重宽刑慎罚    D.政府重视基层教化

7.据《汉书·艺文志》统计,两汉文学以辞赋、史传为主,文体相对单一;至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文学理论及志怪小说勃兴,题材与体裁均呈多元化趋势。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教育    B.造纸术普及助力文化传播

C.国家分裂引发文化创新    D.儒释道交融丰富文学题材

8.东晋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的寺壁“画维摩诘(佛教居士)一躯”其像清瘦而有风骨,面带病容而显秀逸之气;手持廛尾,隐几而卧,如同“忘言”的高雅名士,已达恬淡清寂的境界。据此可知,顾恺之的艺术表现手法(  )

A.折射出魏晋佛教中国化进程    B.推动了儒道思想的交融

C.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D.来源于社会矛盾的加剧

9.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10.北朝时期,道教造像常呈现一主尊与两侧胁侍的构图,其形式来源于同时期“三佛并立”的造型创意,并使用狮子这种外来动物作为护法。这种现象表明(  )

A.民众审美观念日渐趋同    B.道教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异化

C.文化艺术在融合中创新    D.佛教在儒道影响下逐渐本土化

11.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这体现出(  )

A.道德观念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B.国家大一统丰富书法艺术

C.三教合一促进书法完全成熟    D.社会变迁影响了书法发展

12.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四皓”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皓”则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四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  )

A.思想多元发展    B.南北文化融合        C.民族交流加深       D.庄园经济盛行

13.下表为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两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篇名
内容
《隋侯珠》
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过了一年,蛇衔着一颗明珠来报答隋侯
《于吉》
孙策杀掉了道士于吉,患上了心魔,最终“疮皆崩裂,须臾而死”


A.神怪思想成为主流                       B.统治者的贪婪暴虐

C.佛教影响力的扩大                       D.三教融合趋势增强


14.(16分)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12分)




一轮复习小练习12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A
A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答案
D
A
C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水利工程数量比两汉时期有所增加,且这一时期南方水利工程多于北方,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建,故选D项;仅根据水利工程不能判断农业发展水平,选项以偏概全,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是在唐朝以后,排除A项;这两个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并未转移,排除B项;封建国家确实重视水利工程,但是这与水利工程地区分布差异无关,且表格体现不出国家的态度,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带来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促使南方开始种植麦类作物以满足需求,故选D项;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比南方先进,而非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排除A项;南北经济结构变化涉及整体产业布局调整,而材料仅聚焦粮食作物种植,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排除B项;农副业经营多样应包含纺织、养殖等副业,材料仅涉及主粮种植结构变化,与副业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县数的增加通常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和人口南迁,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大量的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表格数据仅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县数变化,并未涉及北方地区的经济情况,因此无法判断南北方经济是否趋于平衡,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不吻合,排除A项;政局动荡和政权变革可能会影响行政区划的调整,但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县数的增加,并未直接体现政局动荡或政权变革,排除B项;表格数据仅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县数变化,并未涉及国家整体统治区域的变化。因此,无法从表格数据中得出“国家统治区域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B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将“不孝”入罪并发明“存留养亲”制度,这显示了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吸收汉族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从而表明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方式的创新,故选A项;鲜卑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汉族,排除B项;北魏吸收儒家思想不等于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北魏礼法结合,这促进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其是否完成,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曹魏《新律》废除强制分家政策,强调父子共财,符合儒家“孝悌”伦理;西晋《晋律》规定在室女随父母受罚、出嫁妇女随夫家受罚,体现了儒家“三从”的家族等级观念;北魏《北魏律》允许死刑犯在特定条件下暂缓刑罚以赡养长辈,反映了儒家“孝道”对法律的影响,这些律令内容均以儒家伦理原则为立法依据,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故选A项;法律强制力的降低无法成立,北魏律令中“终则从流,不在原赦”表明刑罚执行未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中曹魏废除严苛分家法、北魏留养制度虽有一定宽缓,但西晋律令强化家族连带责任,并未全面体现宽刑慎罚,排除C项;律令调整的是刑罚适用规则,未涉及基层教化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国家长期分裂,政治环境复杂,不同政权、地域文化碰撞交流,促使文人拓展思路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了文学题材与体裁多元化,如文人诗歌、文学理论及志怪小说兴起,故选C项;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教育,主要影响的是受教育群体,非文学题材与体裁多元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造纸术普主要降低传播成本,但未直接催生文学体裁创新,排除B项;儒释道交融确实为文学注入新元素,但其本质是思想领域的变化,无法解释体裁多元化的现象,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顾恺之画作中维摩诘像具有清瘦、病容却显秀逸,似忘言高士的特点,融合了中国传统士人的形象气质,展现出佛教形象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变化,折射出魏晋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故选A项;儒道交融虽为魏晋思想特征,但材料侧重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未直接体现儒道互动,排除B项;顾恺之的画作属于中国本土艺术创作,反映的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形态,而非促进中印佛教双向交流,排除C项;维摩诘形象的文化改造源于文化融合而非社会矛盾激化,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道教等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故选A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冲击,排除B项;“儒佛道相互吸收”指的是儒佛道之间相互吸收与融合,排除C项;唐朝中期以后,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北朝时期道教造像借鉴“三佛并立”造型创意和外来动物狮子形象,进行新形式创作,体现文化艺术在不同元素融合中得以创新,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道教对佛教艺术形式的借鉴,未体现民众审美观念的统一性,且";趋同";缺乏史实依据,排除A项;道教吸收佛教元素属于文化交流范畴,并未改变其核心教义或导致异化,且北朝道教仍保持独立发展,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佛教对道教的影响,而非佛教吸收儒道思想的本土化过程,且材料未提及儒教作用,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统一文字为小篆,此时国家大一统,政治较为严谨,所以小篆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上玄学兴起,人们追求个性解放,书法也展现出追求自然、解脱束缚的风格,可见社会变迁影响书法发展,故选D项;道德观念虽可能影响艺术,但材料中秦朝与魏晋的差异主要源于政治环境、思想潮流等社会结构变化,而非单纯道德因素,排除A项;国家大一统在秦朝确实促进了小篆的规范化,但魏晋并非大一统时代,且材料未体现大一统对书法艺术的“丰富”作用,排除B项;三教合一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但成熟于隋唐,且材料未涉及宗教融合对书法的影响,同时小篆和魏晋书法的特征与三教合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强调礼制、秩序和规范,因此“四皓”形象庄重严谨、束发戴冠,符合儒家对士人仪态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家思想复兴(如崇尚自然、追求超脱),佛教也开始广泛传播,士人阶层逐渐突破儒家礼法的束缚,推崇率性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领域的多元交融(儒、道、玄、佛共存)直接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四皓”形象的飘逸洒脱正是当时思想自由、多元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中“四皓”形象的演变是时间纵向的变化(从汉到魏晋),而非南北地域文化的横向融合,排除B项;“四皓”作为汉族隐士的象征,其形象变化(如宽衣博带、长发披肩)源于本土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与少数民族文化关联较小,且胡服多为紧身窄袖,与题干中“宽衣博带”风格相反,排除C项;题干中的画像风格变化(从严谨到率真)反映的是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庄园经济的关联性较弱,经济形态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不如思想领域直接,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两则因果报应的故事,这反映出佛教影响力的扩大,C项正确;东晋时期,虽然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但当时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第一则故事隋侯救蛇得珠,体现的是一种感恩回报的思想,第二则故事孙策杀于吉后患病死去,可理解为对孙策行为的一种“报应”,两则故事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善恶有报等观念的认同,无法体现统治阶级的贪婪暴虐,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16分)

(1)背景:国家分裂,南北朝政权对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过程:南北朝时南学与北学各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有名儒兼采异同,南北儒学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统一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兼采南北,撰写《五经正义》并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统一。

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主流地位;为唐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奠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