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小练习12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发表时间:2025-05-19 21:15 一轮复习小练习12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1.下表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
A.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 B.经济重心转移影响水利建设 C.封建国家重视水利工程 D.政治局势影响南北经济发展 2.东晋南朝时,除以水稻为主外,北方的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稻麦轮作制,麦类成为南朝重要的粮源。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 B.南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农副业的经营形式多样 D.饮食习惯影响农耕发展 3.表1为西汉至萧梁长江中游县数统计表。这体现了( ) 表1 西汉至萧梁长江中游县数统计表
A.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B.政局动荡引发政权变革 C.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 D.国家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4.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以《老子》《庄子》的思想解释《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以道家的“自然”为无,儒家的“名教"为有。这表明当时( ) A.儒学独尊地位日渐巩固 B.思想领域交融现象凸显 C.政局动荡导致思想混乱 D.老庄哲学成为思想主流 5.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不但将“不孝”入罪,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后再执行。由此可见(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治理方式创新 B.鲜卑族发展水平超过汉族 C.少数民族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 D.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6.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律令的内容。这反映出此时( )
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B.法律强制力的降低 C.法律注重宽刑慎罚 D.政府重视基层教化 7.据《汉书·艺文志》统计,两汉文学以辞赋、史传为主,文体相对单一;至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文学理论及志怪小说勃兴,题材与体裁均呈多元化趋势。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教育 B.造纸术普及助力文化传播 C.国家分裂引发文化创新 D.儒释道交融丰富文学题材 8.东晋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的寺壁“画维摩诘(佛教居士)一躯”。其像清瘦而有风骨,面带病容而显秀逸之气;手持廛尾,隐几而卧,如同“忘言”的高雅名士,已达恬淡清寂的境界。据此可知,顾恺之的艺术表现手法( ) A.折射出魏晋佛教中国化进程 B.推动了儒道思想的交融 C.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D.来源于社会矛盾的加剧 9.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10.北朝时期,道教造像常呈现一主尊与两侧胁侍的构图,其形式来源于同时期“三佛并立”的造型创意,并使用狮子这种外来动物作为护法。这种现象表明( ) A.民众审美观念日渐趋同 B.道教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异化 C.文化艺术在融合中创新 D.佛教在儒道影响下逐渐本土化 11.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这体现出( ) A.道德观念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B.国家大一统丰富书法艺术 C.三教合一促进书法完全成熟 D.社会变迁影响了书法发展 12.秦末汉初,有四位名士因不满秦的暴政而隐居于商山,史称“商山四皓”。在出土的画像砖中,汉代的“四皓”庄重严谨、束发戴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皓”则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四皓”形象的变化折射了( ) A.思想多元发展 B.南北文化融合 C.民族交流加深 D.庄园经济盛行 13.下表为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两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A.神怪思想成为主流 B.统治者的贪婪暴虐 C.佛教影响力的扩大 D.三教融合趋势增强 14.(16分)南学与北学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12分) 一轮复习小练习12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水利工程数量比两汉时期有所增加,且这一时期南方水利工程多于北方,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建,故选D项;仅根据水利工程不能判断农业发展水平,选项以偏概全,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是在唐朝以后,排除A项;这两个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并未转移,排除B项;封建国家确实重视水利工程,但是这与水利工程地区分布差异无关,且表格体现不出国家的态度,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带来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促使南方开始种植麦类作物以满足需求,故选D项;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比南方先进,而非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排除A项;南北经济结构变化涉及整体产业布局调整,而材料仅聚焦粮食作物种植,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排除B项;农副业经营多样应包含纺织、养殖等副业,材料仅涉及主粮种植结构变化,与副业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县数的增加通常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和人口南迁,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大量的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表格数据仅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县数变化,并未涉及北方地区的经济情况,因此无法判断南北方经济是否趋于平衡,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不吻合,排除A项;政局动荡和政权变革可能会影响行政区划的调整,但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县数的增加,并未直接体现政局动荡或政权变革,排除B项;表格数据仅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县数变化,并未涉及国家整体统治区域的变化。因此,无法从表格数据中得出“国家统治区域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B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将“不孝”入罪并发明“存留养亲”制度,这显示了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吸收汉族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从而表明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方式的创新,故选A项;鲜卑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汉族,排除B项;北魏吸收儒家思想不等于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北魏礼法结合,这促进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其是否完成,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曹魏《新律》废除强制分家政策,强调父子共财,符合儒家“孝悌”伦理;西晋《晋律》规定在室女随父母受罚、出嫁妇女随夫家受罚,体现了儒家“三从”的家族等级观念;北魏《北魏律》允许死刑犯在特定条件下暂缓刑罚以赡养长辈,反映了儒家“孝道”对法律的影响,这些律令内容均以儒家伦理原则为立法依据,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故选A项;法律强制力的降低无法成立,北魏律令中“终则从流,不在原赦”表明刑罚执行未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中曹魏废除严苛分家法、北魏留养制度虽有一定宽缓,但西晋律令强化家族连带责任,并未全面体现宽刑慎罚,排除C项;律令调整的是刑罚适用规则,未涉及基层教化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国家长期分裂,政治环境复杂,不同政权、地域文化碰撞交流,促使文人拓展思路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了文学题材与体裁多元化,如文人诗歌、文学理论及志怪小说兴起,故选C项;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教育,主要影响的是受教育群体,非文学题材与体裁多元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造纸术普主要降低传播成本,但未直接催生文学体裁创新,排除B项;儒释道交融确实为文学注入新元素,但其本质是思想领域的变化,无法解释体裁多元化的现象,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顾恺之画作中维摩诘像具有清瘦、病容却显秀逸,似忘言高士的特点,融合了中国传统士人的形象气质,展现出佛教形象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变化,折射出魏晋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故选A项;儒道交融虽为魏晋思想特征,但材料侧重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未直接体现儒道互动,排除B项;顾恺之的画作属于中国本土艺术创作,反映的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形态,而非促进中印佛教双向交流,排除C项;维摩诘形象的文化改造源于文化融合而非社会矛盾激化,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道教等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故选A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冲击,排除B项;“儒佛道相互吸收”指的是儒佛道之间相互吸收与融合,排除C项;唐朝中期以后,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北朝时期道教造像借鉴“三佛并立”造型创意和外来动物狮子形象,进行新形式创作,体现文化艺术在不同元素融合中得以创新,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道教对佛教艺术形式的借鉴,未体现民众审美观念的统一性,且";趋同";缺乏史实依据,排除A项;道教吸收佛教元素属于文化交流范畴,并未改变其核心教义或导致异化,且北朝道教仍保持独立发展,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佛教对道教的影响,而非佛教吸收儒道思想的本土化过程,且材料未提及儒教作用,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统一文字为小篆,此时国家大一统,政治较为严谨,所以小篆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上玄学兴起,人们追求个性解放,书法也展现出追求自然、解脱束缚的风格,可见社会变迁影响书法发展,故选D项;道德观念虽可能影响艺术,但材料中秦朝与魏晋的差异主要源于政治环境、思想潮流等社会结构变化,而非单纯道德因素,排除A项;国家大一统在秦朝确实促进了小篆的规范化,但魏晋并非大一统时代,且材料未体现大一统对书法艺术的“丰富”作用,排除B项;三教合一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但成熟于隋唐,且材料未涉及宗教融合对书法的影响,同时小篆和魏晋书法的特征与三教合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强调礼制、秩序和规范,因此“四皓”形象庄重严谨、束发戴冠,符合儒家对士人仪态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家思想复兴(如崇尚自然、追求超脱),佛教也开始广泛传播,士人阶层逐渐突破儒家礼法的束缚,推崇率性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领域的多元交融(儒、道、玄、佛共存)直接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四皓”形象的飘逸洒脱正是当时思想自由、多元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中“四皓”形象的演变是时间纵向的变化(从汉到魏晋),而非南北地域文化的横向融合,排除B项;“四皓”作为汉族隐士的象征,其形象变化(如宽衣博带、长发披肩)源于本土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与少数民族文化关联较小,且胡服多为紧身窄袖,与题干中“宽衣博带”风格相反,排除C项;题干中的画像风格变化(从严谨到率真)反映的是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庄园经济的关联性较弱,经济形态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不如思想领域直接,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两则因果报应的故事,这反映出佛教影响力的扩大,C项正确;东晋时期,虽然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但当时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第一则故事隋侯救蛇得珠,体现的是一种感恩回报的思想,第二则故事孙策杀于吉后患病死去,可理解为对孙策行为的一种“报应”,两则故事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善恶有报等观念的认同,无法体现统治阶级的贪婪暴虐,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16分) (1)背景:国家分裂,南北朝政权对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过程:南北朝时南学与北学各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有名儒兼采异同,南北儒学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统一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兼采南北,撰写《五经正义》并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统一。 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主流地位;为唐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奠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