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5 春秋战国经济

发表时间:2025-05-19 21:14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5 春秋战国经济

1.在《礼记·月令》中,对“四时之禁”已有明确且完整的表述。例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二月,安萌芽”;“孟夏四月,毋大田猎”。据此可知,此时(  )

A.政府加强土地管理    B.工商食官政策基本确立

C.儒家独尊局面形成    D.环保思想影响经济活动

2.春秋时期的城市少则十户、多则千户,而战国时期的很多城市已是“万户之邑相望”,如时人用“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来形容齐国临淄城人口之盛。这主要是因为(  )

A.军事防御的需要    B.民族交融的推动

C.户籍制度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韩非子·说林上》载有一则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鞋),妻善织缟(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劝他,越人“跣行”“被发”,“子必穷矣”。该故事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夷夏观念得到强化    B.法家反对民众迁徙

C.工商食官制度松动    D.南方地区尚未开发

4.赵国都城邯郸是战国时期的三大冶铁中心之一。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邯郸人郭纵以冶铁为业,生产规模大,富比王侯。据此可推知,郭纵的冶铁作坊(  )

A.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B.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C.是民营手工业作坊    D.提升关中地区实力

5.表1展示了从商朝、西周到战国时期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情况。


时期
农业主要劳作方式
手工业主要劳作方式
商朝、西周时期
集体劳作
官营作坊、家庭式劳作
战国时期
家庭式劳作
官营作坊、民营作坊、家庭式劳作


表1

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B.源于列国纷争的需要

C.反映了耕犁基本定型    D.缘于自由雇佣的出现

6.西周及春秋早期,国人军赋的征收,以乡为单位,在基层村社中按户征取。春秋末期,鲁国开始推行按土田征收军赋的政策,即“用田赋”;晋国也实行了按田亩征收军赋的制度。“田赋”制度的出现表明(  )

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B.商品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地主阶级主导政治舞台

7.《史记》记载:“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战国时期,各地操“周人之俗”者不在少数,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兼营商业的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这说明,战国时(  )

A.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格局    B.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C.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D.百家争鸣解放人们思想

8.先秦时期的狩猎次数十分频繁,《周礼》中记载和狩猎有关的官职和机构有“山虞”“林衡”“川衡”“射鸟氏”“山师”“穴氏”等等。这反映了当时(  )

A.游牧渔猎仍是经济主体    B.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

C.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    D.早期国家集权能力增强

9.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史书《国语》中有记载说范氏、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结果不久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宗庙之牺”的牛也变为了“畎亩之勤”。由此可见,该段记载重在凸显(  )

A.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B.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C.民心向背影响国家兼并    D.东周社会的转型迹象

10.《史记》记载,春秋后期,越国的谋臣计然为越王勾践提出了几点经商之术:一是“知时用”,即要从市场的供求余缺上判断市场需求,认识市场规律;二是“务完物”,即要妥善贮藏所收货物,以免变质蚀本;三是“无息币”,即资金周转要快。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工商食官制度彻底瓦解    B.商人成为独立社会阶层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11.春秋战国时期,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与诸侯“分庭抗礼”;范蠡著《计然》,定居陶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郑国弦高以商人身份犒劳秦师;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被称为“治生祖”。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  )

A.争霸战争冲击贵族政治    B.经济发展突破了旧有格局

C.私商崛起依靠官府扶持    D.手工业进步源于争霸需求

 12.如图为春秋时期晋国货币“空首布”,体型大,形制极像青铜农具“镈”。战国时期韩、魏、赵、燕、楚等都铸造布币。这些诸侯国的布币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态差异越来越大,但尺寸却都逐渐变小,重量都逐渐变轻,且出现文字,正面铸有数字、干支、以及地名等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加剧    B.战乱导致了布币的使用日益混乱

C.农业发展影响了布币的形制变化    D.货币变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13.西周时,民、徒、萌等都是对奴隶的称呼。春秋早期,中下层贵族“分地薄敛,农民归之”,将土地租给逃亡的奴隶、平民耕种,“民”“徒”有了新的含义;原属贱职的官府工匠头人匠丽氏、匠庆氏分别在晋、鲁参与了国家大事。这些变化(  )

A.是生产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    B.促进区域集权国家形成

C.强化了井田制下的依附关系    D.加速了商业活动的衰退

14.从史前至春秋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先民无法在此地长期居留。战国中期,赵国、魏国、齐国在黄河下游修筑了千里长堤,堤距较宽,黄河河床可以在宽堤内游荡。据此可推知,千里长堤的修建(  )

A.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    B.使河北平原出现许多新聚落

C.体现了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    D.促进这一地区井田制的瓦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郑国渠为陕西中部地区的灌溉系统打下了基础,成为秦国征服其他国家的有力的武器。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131年,汉武帝在西汉大司农建议下开凿了一条连接都城长安与黄河的三百余里长的渠道,这一渠道可以缩短2/3的漕运距离,旅途所需时间也可减半,“渠下民田万余顷,吴得以溉田”。此外,在河东太守提议下建造了一条引汾水灌溉皮氏(今山西河津)和汾阴(今山西荣河),同时还引黄河水灌溉汾阴与蒲坂(今山西永济)的渠道。几年之后,由于河道的变迁,渠道废毁,被开拓的土地亦重归荒芜。汉武帝还接受建议为郑国渠开六条辅助渠道,以灌溉郑国渠旁高仰的田地。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材料二

黄河流域的先民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与交融,形成了汉民族。“丝绸之路”兴起,黄河流域的河洛、关中等成为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中心和核心地带。黄河各河段不同的景观、河性、水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从宏观上凝聚成整体性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在流域内呈现出树状分布的结构,黄河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从支流到干流的不断升级的过程。黄河支流及其与黄河相交地带的黄土台地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城市、商业城市,又是沿着黄河主干道分布的。历史上的战争、灾荒驱赶着黄河人在平原地带与黄土台地之间徘徊,而黄河文化也恰巧因此而在黄河主干道平原一带与支流山间峡谷台地之间“汇聚——扩散”。

——摘编自彭岚嘉《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与时空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到汉武帝时期黄河水利兴修的特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河水利兴修与黄河文化之间的关系。(8分)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五答案

1.【答案】D【解析】材料中“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二月,安萌芽”“孟夏四月,毋大田猎”等规定,明确要求根据季节调整经济活动,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资源,体现了古代环保思想对生产活动的指导,故选D项;材料中“四时之禁”主要涉及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未涉及土地分配、开垦或管理制度,与土地管理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禁令针对农林渔猎等农业活动,与工商业政策无关,且时间上《月令》成书晚于西周,排除B项;儒家独尊局面形成于汉武帝时期,而《礼记》虽为儒家经典,但其记载的“四时之禁”在战国已存在,时间上不符,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题干指出春秋时期城市规模小,战国时则出现“万户之邑”,并以临淄为例说明人口激增,结合史实,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普及,农业生产力提升,手工业分工细化,商业活动频繁,货币广泛流通,推动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临淄作为齐国都城,商业繁荣吸引人口聚集,“举袂成幕”等描述正是商品经济活跃的体现,故选D项;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但军事需求更多体现为城墙修筑或战略要地建设,与人口规模扩张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周边民族交流有限,且材料未提及民族因素对临淄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户籍制度形成于战国,但其主要功能是统计人口、征发赋役,与促进人口自然聚集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故事中鲁人夫妇擅长手工业且欲迁往越国经营,但越人生活习惯不同导致需求差异,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者根据市场自主选择经营,说明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私营手工业兴起,故选C项;夷夏观念强调中原与周边文化差异,材料中劝诫者仅从市场角度分析,未涉及文化优劣或夷夏对立,排除A项;法家主张控制人口流动,但故事主旨是私营手工业者迁徙面临的市场风险,并非反对迁徙本身,排除B项;越国在春秋时期已形成独特文化和社会形态,材料中越人“跣行”“被发”是其生活习惯,不能说明南方经济未开发,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郭纵以冶铁为业且富比王侯,结合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特征,民营手工业由私人经营,生产规模较大且以营利为目的,郭纵作为个体经营者符合这一特点,故选C项;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且规模较小,而郭纵生产规模大,与家庭模式不符,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汉代以后形成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与战国时期冶铁业无关,排除B项;邯郸位于赵国,关中地区是秦国核心区域,材料未提及郭纵冶铁对关中的影响,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从商朝、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转向家庭式,手工业则由官营和家庭式发展为官营、民营及家庭式并存,手工业中民营作坊的出现,打破了官府垄断,私营手工业者增多,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推动了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故选A项;列国纷争虽刺激军事需求,但劳作方式变化主因是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小农经济形成,与战争直接关联有限,排除B项;耕犁基本定型发生于西汉耦犁和犁壁推广后,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虽普及但未定型,排除C项;自由雇佣劳动大规模出现于明清时期,战国手工业仍以官营为主,民营作坊多依附于官营体系或家庭生产,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春秋末期,鲁国“用田赋”、晋国按田亩征军赋,这表明征收依据从以户为单位变为以田亩为单位,背后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推广,个体小农经济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春秋末期土地私有制虽在发展,但尚未完全取代井田制,且仅从“田赋”制度出现不能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赋征收制度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春秋末期地主阶级尚未主导政治舞台,“田赋”制度出现不能作为该结论依据,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战国时期许多地方效仿“周人之俗”,即重视手工业和商业,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活跃,突破了传统的工商食官格局,故选A项;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兵推行变法(如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强化对社会控制,而非松弛,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经济现象,未涉及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的直接关联,且战国政治变革(如中央集权)与工商发展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排除C项;工商活动兴盛主要源于生产力进步、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而非思想解放的直接结果,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先秦时期设置众多与狩猎相关的官职,表明狩猎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业技术尚不发达,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完全满足生活需求,狩猎作为补充食物来源的手段受到重视,故周礼中设立专门官职进行管理,故选B项;游牧渔猎虽存在,但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且材料未提及游牧经济占比,排除A项;多元一体格局强调文化融合与统一,题干未涉及不同区域文化互动,排除C项;官职分工细化体现国家职能完善,但分封制下周王室集权有限,未直接反映集权能力增强,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范氏、中行氏作为晋国的卿大夫,“欲擅晋国”体现了卿大夫势力崛起,对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造成冲击。“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说明原本用于祭祀的牛被用于农业生产,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牛耕技术的推广。材料凸显东周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转型迹象,故选D项;材料还涉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是单纯强调西周政治秩序被破坏,排除A项;安土重迁是指人们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而材料中范氏、中行氏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是政治斗争失败后的被迫迁徙,不属于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排除B项;范氏、中行氏子孙流落齐国是其家族在晋国政治斗争中失败的结果,与民心向背和国家兼并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计然提出系统的经商策略,强调市场规律、货物管理和资金周转,反映出当时商业活动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自由度,说明社会对商业活动的认可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故选C项;工商食官制度在春秋后期虽受冲击,但“彻底瓦解”缺乏充分证据,且材料未直接涉及官营工商业的存废,排除A项;材料中的计然是越国谋臣,其献策对象为君主,不能证明商人已脱离官府控制成为独立阶层,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春秋后期还未出现该政策,不存在难以为继的问题,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贵族或官府附庸,而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力量崛起,其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这反映了当时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突破了旧有的社会格局和限制,故选B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争霸战争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排除A项;题干中的商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不是依靠官府的扶持,排除C项;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商人的活动和地位,与手工业进步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春秋时期晋国“空首布”像青铜农具“镈”,到战国时期各国布币形态差异变大、尺寸变小、重量变轻且出现文字等信息可知,布币更便于携带和流通、有助于规范交易,适应了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多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而不是货币的形态、尺寸、重量等变化上,排除A项;布币形态等的变化是一种逐渐演变的过程,且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布币使用混乱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布币形制像农具,但其变小、变轻与农业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民、徒、萌等都是对奴隶的称呼,而到了春秋早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提高,大量私田被开垦,原有的奴隶制度受到冲击。中下层贵族将土地租给逃亡的奴隶、平民耕种,这反映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民”“徒”等称呼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原属贱职的官府工匠也能参与国家大事,说明社会身份界限开始模糊。这些变化都是生产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A项;这些变化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这些变化促进了集权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井田制下的依附关系是指农民对土地的依附,而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在削弱这种依附关系,因为奴隶和平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耕种权,减少了他们对贵族的直接依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商业活动的变化,而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实际上是逐渐繁荣的,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在宽堤内游荡,不至于泛滥成灾,使堤外平地因此得到开发,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人迹罕至的河北平原中部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和城市,故选B项;水利工程的兴修得益于铁制工具的使用而非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属于农业领域,是河堤修建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井田制的瓦解主要是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等原因导致的,与黄河下游千里长堤的修建没有直接的促进关系,排除D项。

15.(1)特点:历史悠久;政府主导;规模宏大;分布广泛;功能多样;因时因地制宜;兴废无常。(3点6分)

(2)关系:黄河水利兴修奠定了黄河文化的基础。

物质基础:黄河水利兴修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黄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技术交流:在水利兴修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互鉴,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

人文景观:黄河水利工程本身也成为了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也成为了当地的人文景观。

民族融合:黄河水利兴修促进了黄河流域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品格中的包容性与多元性。(4点8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