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十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发表时间:2025-05-19 21:14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十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 1.北魏尚书省下设吏部、度支、左民、右民、虞曹、左中兵、右中兵等三十六曹。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将三十六曹合并为十二部,从郎曹到尚书曹各曹均以“部”为名,左民右民合并为民部,七兵合并为兵部等。这一调整 A.表明三省六部制形成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推动了统一进程 2.史载:东晋王导在政治上主张“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倡导“为政务在清静”;王羲之认为“政以道胜,宽和 为本”;谢安效法王导,为政“去其烦细”“不存小察”,他还维护士族的利益。这些政策的推行 A.源于玄学的官方哲学地位B.助推了小农经济发展C.有利于社会对政权的认同D.促进了门阀政治形成 3.表1为南朝梁、陈两朝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单位: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A.选官制度发生异变 B.门第观念淡化 C.皇权主导作用加强 D.南方实力衰落 4.汉代早期坞堡的作用单一,是为保护民众和军队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场所。到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堡出现变化, 一是北方地区坞堡逐渐壮大,二是坞堡逐渐移植民间,成为一个集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单位。这一 变化缘于 A.边境危机的解除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豪强大族的崛起 D.庄园经济的兴盛
A.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 B.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 C.儒释道融合发展趋势 D.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 6.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 A.区域地理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 D.政府推行力度 7.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建立明堂,其布局与汉长安城一致。公元491年,他又追尊道武帝为太祖,并建 立与魏晋相一致的太庙祭祀制度。以上举措旨在 A.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宣扬尊宗重祖思想 C.强化儒学正统独尊地位 D.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8.下列是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统治者所说的话。由此可见当时
A“大一统”思想影响广泛B南北对抗的思想强烈C民族政权之间斗争激烈D南北分裂带来严重社会危机 东汉时期,民间立碑之风大盛,故吏和门生各自为府主或业师立碑,地方豪族则参加长吏的立碑活动,所立碑 刻包括纪事碑、功德碑、墓碑等。魏晋时期,国家推行碑禁政策,禁止“门生、故吏这样的非血缘性政治团体不经朝廷批准擅自立碑”。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B.统治者意图加强集权C.士族专权态势日益显现D.地方豪强势力已消解 10.如表为我国某时期北方部分政权主要官员的族属状况。这可用于说明
A.各政权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十六国时期官员构成利于民族交融 C.内迁民族高度认同中原文化 D.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群体胡汉杂糅 11.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12. 表1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13.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 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 14.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1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16.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杂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这主要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区域间经济交流密切 C.南北政权对峙 D.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甲骨文中的“礼”字,是两块玉盛放于容器中的形象,《说文解字》中称“礼”字即“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西周时期的礼,主要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例如,在祭祖的事务上,不同身份的祭祀者所行礼并不一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的普通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 ——摘编自王国维《释礼》等 材料二孔子将某些局限于贵族行为规范的礼,推广至全民各阶层。至汉代,礼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汉代地方官多有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举措。但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天隔”成为社会的常态,士庶互不交接,坐不同席,行不同车。甚至士族不愿与庶族拜官并列。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庶族纵然位列三公,也尚且在礼法上低士族一等。 ——摘编自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宋儒提出“庶人丧祭皆有其礼”,北宋徽宗朝政和年间颁行的《政和五礼新仪》编订有“庶人婚仪“庶人冠仪“庶人丧仪”等针对庶人的礼文;朱熹参照古代礼制而编《家礼》,为皇帝、品官、庶人分别制定了应行之礼。明初政府所颁行的礼制基本沿袭了《家礼》的内容,规定“庶人无祠堂”;民间却宣称朱熹倡导“上自卿相,下至庶人,皆得建立祠堂”,因此普遍存在违制建祠堂的情况。—摘编自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先秦时期礼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魏晋时期礼制推行趋势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礼制发展变化的认识。(4分)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十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北魏尚书省原设三十六曹,西魏大统十二年合并为十二部,这一调整通过精简机构、整合职能,减少了部门重叠和事务推诿,从而优化行政流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部门合并属于行政优化,未涉及皇权与相权关系的调整,所以不属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西魏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行政改革属于内部治理调整,与推动全国统一无直接关联,且统一进程至隋朝才完成,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材料中东晋王导、王羲之、谢安等人推行的政策强调清静宽和、简化政务、维护士族利益,其核心在于缓和矛盾、稳定统治,东晋政权依托门阀士族建立,这些政策通过减少苛政、笼络士族,既缓解了社会矛盾,又巩固了士族支持,从而增强各阶层对政权的认可,故选C项;玄学虽在东晋盛行,但始终未取代儒家成为官方哲学,且题干政策侧重施政手段而非哲学依据,排除A项;东晋士族庄园经济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经济受挤压,宽松政策难以扭转这一趋势,排除B项;题目中提到的政策是在门阀政治已经存在的背景下实施的,这些政策的推行有助于维护门阀政治,而非促进门阀政治的形成,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从图表数据可知,梁朝到陈朝,高门士族参预中央决策人数大幅下降,庶民地主人数增加,这主要是出于皇权削弱高门士族对决策干预的需要,皇权主导作用加强,故选C项;选官制度异变需以制度变革为前提,如九品中正制转向科举制,但南朝选官仍以九品为主,仅局部调整用人策略,排除A项;门第观念淡化需社会整体价值观转变,而南朝士族仍保持社会声望,如王谢家族依旧显赫,表格数据仅反映权力结构变化而非观念转型,排除B项;南方实力衰落与史实不符,陈朝虽疆域缩小但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且官员总数减少反映政局变动而非整体衰落,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汉代早期国家相对统一稳定,边境虽有匈奴等威胁,但整体社会环境相对单一,坞堡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场所来抵御外敌,作用较为单一。魏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北方地区的坞堡发展成为集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单位,故选B项;魏晋十六国时期,边境危机并未解除,排除A项;豪强大族崛起本身也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一个表现,不是坞堡功能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兴盛与坞堡的经济功能有一定关联,但坞堡的功能变化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 西魏时期)释迦、多宝二佛……展现出……汉人风流名士形象”可知少数民族政权时期佛像展现汉族形象,反映出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故选A项;仅一幅图无法说明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反映佛教人物形象,未涉及道教,排除C项;材料中仅反映人物形象,没有蕴含教化信息,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北方汉族整体上处于被统治地位,因此“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南方政权一直是汉族王朝,因此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族处于绝对的主动,所以南方民族融合后形成的新汉族仍然较多在保存了汉晋时期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而“蛮气”则显得不足,所以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汉族地位之差异,缘于汉文化影响力的不同,故选C项;“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鲜卑族,但却“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排除B项;政府推行汉化的力度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7.【答案】A 8.【答案】A【解析】从这些统治者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都表达了统一天下、实现大一统的愿望,苻坚提到“大同之业”,赫连勃勃谈及“统一天下”,拓跋珪和孝文帝也都强调对南方政权的贬低和征服,这些都反映出这一时期对统一的追求,是“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分裂时期,北方政权对统一的追求,并非北方强烈对抗南方,苻坚和赫连勃勃的话中没有涉及南方,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北方政权追求统一,但没有涉及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分裂时期的十六国到北朝的政权都有统一的追求,没有涉及分裂带来的危害,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材料中东汉时期门生、故吏等非血缘政治团体及地方豪族自行立碑,形成独立于中央的地方势力网络,而魏晋时期国家通过碑禁政策限制此类行为,其本质是中央政权削弱地方政治集团、防止私人势力膨胀,以巩固皇权统治,故选B项;传统社会秩序在东汉至魏晋时期仍以儒家伦理和中央集权为框架,排除A项;士族专权在魏晋时期虽逐渐形成,但碑禁政策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势力的压制,而非纵容士族扩张权力,排除C项;魏晋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并未消解,反而通过九品中正制等进一步巩固,碑禁仅限制其立碑行为,排除D项。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皇帝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财富形式,反映了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其习俗依然得到保留和延续,故选C项。赏赐的物品多为牛马等牲畜,说明游牧经济在北魏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俸禄制改革是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推行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是:公主遭驸马殴打流产,朝廷两方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这一时期的法律判决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故选B项;北魏时期仍然是男尊女卑,“被打破”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可知,最终的判决结果依然是皇帝决定,不能说明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门下省属于审议机构,主要负责审核政令,只是对该案判决提出了意见,本身并不具备司法职能,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 C项。 16.【答案】A【解析】西晋末年北方方言南扩并与吴越方言交融,形成“南杂吴越、北杂夷虏”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演变为金陵音,这是由于西晋末年以来,汉人南迁促使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语言变化正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方言的融合即民族文化交流,而非区域间经济交流,排除B项;南北政权对峙(如东晋与十六国)是政治现象,题干侧重文化交融而非政治对立,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西晋末年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特点:与敬天祭神密不可分;限于贵族内部;体现贵族等级秩序。(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地方官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举措;门阀士族通过强调礼仪等级差别来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6分) (3)认识:礼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制的社会化是文化下移的具体体现;礼制的本质是维护等级秩序。(4分,任答两点即可)
文章分类:
历史-教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