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一轮复习小练习10 秦汉思想

发表时间:2025-05-19 21:13

一轮复习小练习10 秦汉思想
1.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个方面。其中才干方面的要求,与“吏”的职责有关,且文中数次提到不能暴虐施政;政治态度方面,大致包括尊上、守法和无私。这体现出秦朝(  )

A.以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结合促进基层治理

C.整顿吏治维护专制统治    D.国家治理渗透伦理规则

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在官吏任用方面有以下限制:因种种原因被撤职的官吏不能再任用;一些重要职位不允许任用有犯罪前科的人;正在服刑的罪犯不得为官。另外,还规定凡是按当时的法律和规范认定为品行不洁者,或被清除出官僚队伍,或是不能任核心职位。上述做法(  )

A.体现了法家思想影响官吏考核    B.反映了官僚体系专业化的趋势

C.意在确保政权运行效率与稳定    D.为汉代察举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3.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法律答问》记载:“擅兴奇祠(非王室祭祀场所),赀(罚款)二甲。可(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也,为奇,它不为。”该法律条文规定旨在(  )

A.减少地方财政祭祀开支    B.加强思想与信仰的统一

C.完善基层法律管理体系    D.扩大贵族宗族文化影响

4.汉文帝时期,文化建设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学术事业重新受到重视,传习学术渐成风气。到景帝之时,以儒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群体已形成很强的势力,且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B.“士”阶层开始兴起

C.儒学官方统治地位的确立    D.大一统王朝达到顶峰

5.西汉前期崇尚黄老之学,对周礼中的七庙制度并不十分重视。然而,汉高祖、汉文帝等都曾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这使得西汉国内庙宇数量庞大,高达一百七十多座。汉初皇帝广建帝庙意在(  )

A.强化皇权尊崇地位    B.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C.推行黄老无为思想    D.实现儒学独尊局面

6.西汉贾谊认为:“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这一主张(  )

A.蕴含了天下大一统的理念    B.深受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

C.意在强化华夷有别的认识    D.植根于强有力的军事实力

7.西汉初期,文法吏大都执法严苛、残酷无情。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文法吏在执法时出现了“志善而违于法者免”的现象。此变化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国家主流意识转变    B.法律体系得到完善

C.官员理政能力提高    D.察举制度全面推行

8.两汉皇室根据《春秋公羊传》“为人后者为之子”要求宗藩入嗣者尊奉大宗,又据《春秋》“母以子贵”和孝治天下的传统,册封外祖、舅氏为列侯。东汉明帝甚至公开宣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这反映出当时(  )

A.经学礼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    B.外戚干政现象较为严重

C.尊奉大宗与顾念私亲相对立    D.儒家伦理观念逐渐淡化

9.据《通典》记载:“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救济的意思)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

A.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B.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的特征

C.蕴含着一定理性化特征    D.体现出礼法并用的施政方针

10.班固在《汉书》中对传承至汉代的诸子思想有这样的评价:(诸子百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班固意在(  )

A.突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强调各派思想内涵的丰富

C.指出各流派思想的互补性    D.对秦朝灭亡进行深刻反思

11.西汉中后期,社会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以至于“糜破积世之业,尽于坟土”,而“子孙饥寒”的现象愈演愈烈,皇帝多次下诏禁止,却无济于事。于是侍生的“孝道”演变为“显名于世”的侍死的“行为艺术”。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事死如生思潮逐渐兴起    B.孝宗敬祖传统根深蒂固

C.商品经济影响力的加强    D.功利追求侵蚀儒家伦理

12.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是一部临床百科全书作品    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

13.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这体现出(  )

A.道德观念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B.国家大一统丰富书法艺术

C.三教合一促进书法完全成熟    D.社会变迁影响了书法发展

14.西汉时期,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逐渐增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变动     B.尊崇儒术的政策    C.书写材料的改进        D.察举制度的形成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荀子说“隆一而治,二而乱”,又说“权出一者彊,权出二者弱”,要“一统天下”而且“一统,言论”。秦朝对荀子思想的取舍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完成并运用于实践的,其中一个是几乎与秦王朝相始终的李斯。李斯几乎参与了秦朝的一切大事,综合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他虽然实践了荀子治国思想体系的一些内容,但也扬弃了以礼为核心的基本成分。                  ——摘编自田耕滋《论荀子的国家思想》

材料二

张苍曾师从荀子,秦时入仕为御史,后随汉高祖经营天下。汉政权建立后,张苍先后担任过诸侯王国丞相,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丞相。据史书记载:“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张苍定章程,……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摘编自马亮宽《荀子思想与秦汉政治》

材料三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志·礼乐志》

材料

礼乐制度通过象征性仪式构筑社会秩序,其本质乃权力话语之展演。汉代对周礼的重塑,实系皇权意识形态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用。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对荀子治国思想“取舍”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苍的治国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治国举措能够在汉初实施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思考应如何看待汉代重塑周礼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请说明理由。(8分)








一轮复习小练习10 秦汉思想答案

1.【答案】D

【解析】从秦简对官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的要求中,“不能暴虐施政”“尊上、守法和无私”等内容可看出,国家治理渗透伦理规则,对官吏的行为准则有道德层面规范,故选D项;秦朝推行严刑峻法激化而非缓和矛盾,材料未涉及缓和社会矛盾的内容,排除A项;“礼法结合” 是汉代以后儒家与法家融合的产物,秦朝以法家为主导,材料虽提尊上但未体现礼制与法律结合,排除B项;秦简《为吏之道》是对官吏在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不是对官场作风等方面的具体整顿措施,表述偏离核心,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秦在官吏任用方面诸多限制,避免任用有问题的官员,可确保官吏队伍质量,提升行政效率,维持政权稳定,故选C项;法家思想虽影响秦制,但题干措施聚焦任用而非考核,官吏考核在秦代主要通过“上计”制度实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官僚专业化强调技能或分工,材料未提才能标准而侧重道德与法律限制,不符合专业化内涵,排除B项;察举制以德行为选拔标准,而秦制以惩罚性限制为主,二者理念差异明显,且汉代察举制是汉儒改造秦制的产物,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秦律规定擅自设立非王室祭祀场所将被处罚,明确将祭祀权限定于“王室所当祠”,禁止民间私设鬼神位次,这反映了秦朝通过法律手段将祭祀活动纳入官方管控,禁止地方或民间自行其是,以强化中央权威对思想和信仰领域的统一管理,故选B项;秦律关注的是祭祀合法性而非财政开支,且“罚款”属于惩戒措施,与减少开支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条文仅涉及祭祀规范,未体现基层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完善,排除C项;限制非王室祭祀实际削弱了地方宗族的文化影响力,而非扩大贵族影响,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减轻赋税徭役,减少严刑峻法,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为学术复兴和知识分子群体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鼓励士人议政,景帝延续这一政策,儒生得以扩大影响力,故选A项;“士”阶层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儒学官方统治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不在文帝、景帝时期,排除C项;大一统王朝在汉武帝时达到顶峰,不是文帝、景帝时期,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反映了汉初汉高祖、汉文帝十分重视并广建帝庙,可推测皇帝意在用宗庙礼制来强化皇权尊崇地位,故选A项;秦亡在于暴政,题干未涉及吸取秦亡而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西汉前期崇尚黄老之学,题干信息表达的是重视周礼,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的尊崇儒术政策促使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并非题干中的广建帝庙,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贾谊强调天子为天下之首,蛮夷为天下之足,天子掌控对蛮夷征令、臣下向天子共贡,这种等级秩序构建蕴含天下大一统理念,故选A项;黄老无为思想强调政府不过度干预,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应积极构建等级秩序,并非无为,排除B项;强调华夷有别主要突出华夏与蛮夷不同等、有差异,而材料主旨是大一统下的等级秩序,重点并非强化华夷差异,排除C项;西汉初期经济凋敝,军事力量并不强大,材料也未涉及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基础,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在儒法结合趋势下,执法时会考虑到行为背后的动机,出现“志善而违于法者免”现象,故选A项;西汉法律体系在武帝时期并未发生结构性变革,仍以《九章律》为基础,且材料强调执法态度而非法律条文完善,排除B项;官员理政能力提升属于个体素质问题,无法解释执法原则的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察举制虽在武帝时期推行,但主要影响选官途径,与法律执行原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两汉皇室依据《春秋公羊传》“为人后者为之子”确立宗藩入嗣者的礼法身份,又以《春秋》“母以子贵”和孝治传统为依据册封外戚,这既符合经学典籍的礼法规范,又通过封赏外戚强化皇权统治,体现了经学理论与现实政治需求的结合,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册封外戚的制度依据,未涉及外戚干预朝政的具体史实,无法证明外戚干政的程度,排除B项;尊奉大宗与封赏外戚在材料中并行不悖,未体现两者对立,反而通过“母以子贵”将私亲纳入礼法框架,排除C项;材料中引用儒家经典和孝治传统,表明儒家伦理不仅未被淡化,反而成为政治运作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题干中董仲舒依据《春秋》“父为子隐”的原则来断案,“父为子隐”体现儒家的伦理观念,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引入了儒家思想,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故选B项;材料中儒家伦理直接指导法律判决,并未体现法律与伦理的冲突,反而强调二者的统一,排除A项;春秋决狱的核心是伦理道德而非法律理性,材料中判决依赖经义而非逻辑推理或证据,无法体现理性化特征,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未涉及法家思想或礼法并用的施政方针,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班固认为诸子百家言论虽各不同,但像水火相灭亦相生,仁义敬和相反且相成,强调了各流派思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成就的互补关系,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儒家独尊或与其他学派对比,其核心是讨论诸子关系而非突出某一学派地位,排除A项;班固强调诸子思想的相互作用而非单独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聚焦诸子思想关系,与秦朝灭亡的反思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西汉中后期厚葬之风盛行,百姓为丧葬耗尽家财,导致“子孙饥寒”,皇帝禁令失效,孝道异化为追求名声(察举制的价值标准)的铺张行为,将儒家提倡的“孝”扭曲为功利性攀比,说明功利追求侵蚀儒家伦理,故选D项;事死如生思潮在战国就已经存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孝宗敬祖传统确实存在,但材料揭示的是传统被异化而非延续,排除B项;商品经济影响力需结合货币流通或商业发展,材料未提及经济因素,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审因辨证……遣方用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由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系统确立,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基石,故选B项;《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养生思想,虽涉及辨证思想但未形成系统的临床诊疗原则,排除A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收录大量医方和临床经验,内容广博,但未明确提出题干中的施治原则,排除C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系统总结中药学知识,而非临床治疗原则,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秦朝实行统一文字为小篆,此时国家大一统,政治较为严谨,所以小篆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上玄学兴起,人们追求个性解放,书法也展现出追求自然、解脱束缚的风格,可见社会变迁影响书法发展,故选D项;道德观念虽可能影响艺术,但材料中秦朝与魏晋的差异主要源于政治环境、思想潮流等社会结构变化,而非单纯道德因素,排除A项;国家大一统在秦朝确实促进了小篆的规范化,但魏晋并非大一统时代,且材料未体现大一统对书法艺术的“丰富”作用,排除B项;三教合一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但成熟于隋唐,且材料未涉及宗教融合对书法的影响,同时小篆和魏晋书法的特征与三教合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西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所以赋多描写上层繁华,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人更关注现实,因此描写社会现实的赋增多,这一变化主因是政治局势变动,故选A项;尊崇儒术始于汉武帝时期,贯穿两汉,与东汉赋风转变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材料便利化可能促进文学传播,但并非内容转向的主因,排除C项;察举制形成于西汉,主要影响选官制度,与赋的题材变化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15.【答案】

(1)表现:“取”:认同荀子的法治与集权思想,确立皇帝制,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实行国家疆域、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制定诸多法律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舍”:忽视荀子的德治与民本思想,刑罚严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2分,答出一点即可)

(2)治国举措:绪正律历;订立章程。(4分)

原因:汉承秦制;汉初休养生息,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张苍师承荀子,从政经验丰富。(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关系:二者相互促进。汉代对周礼的重塑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发展也为周礼的重塑提供了条件。(2分)

理由:汉初,长期战乱致使社会秩序较为混乱,统治者迫切需要重构稳定的统治秩序。汉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明确君臣之位,极大地彰显了皇帝的权威,满足了稳固专制统治秩序的需要。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疆域的不断拓展,原有的礼乐制度难以满足统治需求。汉武帝设立乐府,推行“采诗夜诵”制度,通过收集秦、楚等地的民谣了解民间风俗,并将其融入礼乐之中,运用传统资源构建起契合专制统治需求的礼乐体系,这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4分)从社会发展条件来看,汉代经济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为重塑周礼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政治保障。(2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