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8 汉朝政治发表时间:2025-05-19 21:12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8 汉朝政治 1.汉初贾谊提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首先通过权力和法律制度来建立秩序和威信,然后在权势稳定之后,用仁义和恩德来治理国家,使德行传播,人民自然会仰慕和效忠。这一思想( ) A.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道家思想的地位 2.下表为汉初农民赋税负担状况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注重保护农业生产 C.政府收入增加国力强盛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汉文帝因长期生活在代地,对下层社会多有体恤,因此他在位期间基本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颁布《振贷诏》《养老诏》等诏令,以振救、抚养贫困年老的百姓。他还下诏“务省徭费以便民”,将赋役由汉初常赋的十分之一减为三十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朝廷( ) A.发展金融信贷以增强国家财力 B.调整农业税费以发展庄园经济 C.打击豪强地主以加强基层治理 D.践行黄老思想以维护社会稳定 4.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而到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齐国已演变为九个汉郡与三个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推恩令成功削弱王国势力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调整 C.边疆地区的治理效果凸显 D.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强化 5.汉高祖“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弛商贾之律”,富民以安天下。汉武帝任用东郭咸阳、桑弘羊等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这些政策说明西汉( ) A.经济上坚持中央集权政策 B.延续了秦朝“上农除末”政策 C.统治者努力巩固“大一统” D.政府不断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 6.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大量两汉木质简牍,包括文告、司法文书、户版、典籍等。简牍中出现了益州郡所属县地名10余个,以及“始元四年”“永建五(年)”等纪年文字。这说明,汉代云南地区( ) A.受中原王朝管辖 B.地方自主权较大 C.延续郡国并行制 D.文书管理较严密 7.汉武帝时期,让其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弟田蚡担任丞相,让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让外戚霍去病担任大司马骠骑大将军。汉武帝此举旨在( ) A.削弱丞相权力 B.完成国家统一 C.打击豪强势力 D.加强君主集权 8.东汉初期,刘秀推行“举谣言”制度,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上收集民间“谣言”,收集整理后上报中央,皇帝以此为依据奖惩地方官吏,并对民间“谣言”进行回应。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C.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受到推崇 D.政治统治重视社情民意 9.东汉士风高美,尤重“孝”“廉”,历来为后世所称颂,顾炎武有赞曰:“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梁启超则云:“《后汉》名节最盛,风俗最美,读之令人有向上之志。”东汉士风的形成( ) A.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B.有利于朝议制度的完善 C.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D.推动了传统科技的发展 10.“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形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与内地核心区域趋于一致。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是( ) A.西汉设立“河西四郡” B.北魏朝中统一说汉语 C.明以“土司”管理西南 D.清朝册封“达赖喇嘛” 11.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这表明( ) A.交通建设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手段 B.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C.道路畅通是基层管理的根本保障 D.驿站管理是开疆拓土的先决条件 12.下表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文物(部分)》简表,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
A.汉代生活习俗在当地流行 B.汉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C.中西文化交流呈繁荣景象 D.中华文化发展领先于世界 13.秦汉诸长官之下多设“丞”辅佐,西汉的“丞”只分管长官下属的某一领域具体事务并附从长官;自东汉起,“丞”的职能逐渐与长官重合,居首丞佐“总署曹事”并牵制长官,故又称“副贰”。这一变化( ) A.反映君权不断加强 B.标志官僚政治成熟 C.利于官员素质提高 D.推动士族门阀形成 14.东汉初年,推行“度田令”,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汝南太守欧阳歙因“度田不实,赃罪千余万下狱”。东汉末年,济南“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材料折射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地主势大 B.“党锢之祸” C.士人“清议” D.外戚干政频繁 15.汉武帝时期,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开始涉身机要事务。东汉时期,多以太傅录尚书事,任以元老名臣,享有高于三公的优厚待遇。这反映了( )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尚书台控制了决策权 C.君主集权的日益加强 D.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 16.汉元帝认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遂一改汉初徙豪民守陵的做法。汉成帝亦下令“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汉哀帝即位后规定“勿徙郡国民,使得自安”。这在客观上( ) A.有利于豪族势力的膨胀 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初立,生产凋敏,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便“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商人经营盐铁等商品的产销获巨额利润。汉武帝时期,大兴土木,开隆拓土,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商人们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丝毫不为政府分担财政压力;加之“吴王专山泽之饶……以成私威……积威而逆节之心作”。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起用桑弘羊等人,推行“官产、官运、官销”,实行盐铁专卖。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源起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宋代中央政府的专卖机制转为以管理和发行钞、引等有价证券、亦即出卖特许经营权代替直接经营。以茶为例,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第三次茶法改革,茶引印造发卖之权悉收中央……商人贩茶须先到都茶务买引,引价统一、以引计量,中央放弃榷茶经营,既不干预茶的生产过程,又不切断商人同茶叶生产者及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只是“责土产于园户,收引息于商人”,却能坐收固定的推茶之利,新法实施当年就“岁收息钱至四百余万缗”。而且,中央还额外获得商人经营盐茶所缴纳的商税,亦可弥补财政缺口。 ——摘编自朱舸《浅议宋代专卖制度变革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西汉至宋朝专卖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小练习8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贾谊的主张结合法家“权势法治”与儒家“仁义恩德”,强调先确立君主权威再施德政,符合汉初社会从战乱恢复后亟需稳定秩序、巩固统治的现实需求,既吸收秦亡教训又为汉武帝“外儒内法”奠定基础,故选B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统一后已结束,汉初思想融合趋势明显,贾谊思想并未延续争鸣,排除A项;贾谊强化君主权威的主张实质加强而非弱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贾谊思想以儒法为主,未突出道家无为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盛行不同,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家庭粮食总收入为100石,赋税总计13石,占比13%,田亩税占34石,但人头税和更赋合计不足10石,整体赋税比例较低,这与汉初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相符,如汉高祖“十五税一”、文帝“三十税一”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恢复,故选B项;田亩税虽高但人头税和更赋较低,更赋作为代役钱的存在仍反映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且汉初继承秦制户籍管理严格,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赋税比例而非总量,汉初经济凋敝,政府收入有限,“文景之治”后国力才逐渐强盛,排除C项;赋税数据反映经济政策调整,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中央集权加强如推恩令等措施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汉文帝因长期接触下层社会,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如颁布《振贷诏》《养老诏》救济贫困、减免赋役至三十分之一,这些措施符合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减少干预、轻徭薄赋以恢复社会生产,维护稳定,故选D项;发展金融信贷需国家建立信贷体系,但材料仅提及赈济贫困,未涉及金融制度或增强财力的内容,排除A项;调整农业税费虽属实,但庄园经济是东汉时期的经济形态,与西汉初年史实不符,排除B项;打击豪强地主加强基层治理多与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等政策相关,而材料未提及抑制豪强,排除C项。 4.【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汉高祖封刘肥为齐王时,齐国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至汉景帝后元二年则分割为九汉郡、三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初至景帝时期中央不断削弱诸侯国的趋势,汉景帝时通过平定七国之乱、削减诸侯辖地、收归郡县等措施,将原属诸侯国的行政区域转为中央直辖郡县,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扩大,王国数量增加但实际辖地缩小,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题干时间截止于景帝时期,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仍为郡国并行制,未发生根本性调整,排除B项;齐国不在边疆地区,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汉高祖推行“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弛商贾之律”,通过放宽民间经济限制以恢复民生,稳固政权;汉武帝时期转而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由国家直接掌控关键经济领域,强化中央对资源的调配能力,两者虽政策方向不同,但均服务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目标,体现了统治者根据时代需求调整策略以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努力,故选C项;汉高祖“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等并非中央集权经济政策,排除A项;汉高祖松弛商贾之律与秦朝“上农除末”压制商业的政策方向相反,排除B项;汉初至武帝时期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经历了从松弛到收紧的过程,而非“不断”加强,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材料提到云南出土的两汉简牍中明确出现“益州郡”及所属县地名,益州郡是汉武帝时期在西南地区设立的郡级行政区,属中央直辖,且简牍中的“始元四年”(西汉昭帝年号)、“永建五”(东汉顺帝年号)纪年文字直接使用中原王朝年号,表明该地区遵循中央历法,文告、司法文书和户版等内容属于中央对地方行政管理的体现,印证汉朝在此推行郡县制,实施户籍、司法等治理措施,证明云南已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体系,故选A项;郡县制下地方行政由中央直接管理,材料未反映地方自主权扩大的迹象,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政策,汉武帝后逐步削弱诸侯国,益州郡属郡县制范畴,排除C项;文书类型多样仅体现行政活动,无法直接说明管理制度是否严密,且题目核心是行政归属而非文书管理,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汉武帝任命窦婴、田蚡为丞相,卫青、霍去病为军事要职,均属外戚集团,此举通过任用亲属担任关键职位,削弱传统功臣和官僚集团对朝政的影响力,强化皇帝对军政大权的直接掌控,故选D项;削削弱丞相权力只是加强君主集权的手段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汉朝统一在武帝之前已完成,其举措与统一无关,排除B项;打击豪强主要通过迁豪、刺史监察等手段,与外戚任职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刘秀推行“举谣言”制度,通过收集民间“谣言”作为奖惩官吏及回应依据,表明重视了解社情民意以利政治统治,故选D项;原始民主传统多指早期氏族社会的集体议事制度,而东汉已建立专制集权体制,材料中的做法是君主自上而下掌控信息的手段,与原始民主无关,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材料侧重统治者通过民间反馈调整治理,核心是重视民意而非单纯强化中央权威,排除B项;以民为本强调民为政治根本,但“举谣言”本质是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关注民情,属于治理策略而非推崇民本理念,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东汉选官实行察举制,以“孝廉”为主要选拔标准,这使得时人注重“孝”“廉”,进而形成高美的士风,故选A项;朝议制度是皇帝与大臣议政的机制,与士人群体道德风尚的形成无直接关联,且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朝议制度并未显著完善,排除B项;东汉士人重名节虽有助于形成清议之风,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士人清议甚至引发党锢之祸,加剧了统治危机,未能维护国家统一,排除C项;传统科技发展更多依赖实践经验积累和技术传承,如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等,与士人推崇的孝廉道德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西汉设立“河西四郡”,将边疆的河西地区置于与内地一样的郡县制管理下,在政治制度等方面与内地趋于一致,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故选A项;北魏统一说汉语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主要针对鲜卑族与中原汉族的融合,属于民族交融而非边疆治理,排除B项;明代土司制度任用当地首领管理西南,保留边疆原有社会形态,属间接统治,与内地郡县制有本质差异,排除C项;清朝册封达赖喇嘛是宗教怀柔政策,通过认可西藏宗教领袖维护主权,但未改变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与内地行省治理模式不同,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边疆设置驿站,配置众多人员、车马及车辆,东西300千米多处设类似机构,表明交通建设在边疆治理中作用重要,利于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等,加强对边疆控制管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驿站,而不是丝绸之路,偷换概念,排除B项;驿站属于国家层面的交通管理体系,与基层管理中的户籍、赋役等核心职能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驿站主要用于维持边疆稳定而非扩张领土,汉朝开疆拓土需依靠军事行动而非驿站设置,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出土汉代文物,这些文物的传播显示汉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多地,体现汉文化迈向世界,故选B项;仅出土器物不足以证明汉代生活方式被当地广泛接受,生活习俗流行需要更多日常使用或模仿的证据,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印度、罗马物品,但主要突出汉朝文物的输出,中西交流的“繁荣景象”需更广泛、频繁的互动佐证,且汉代中西交流尚未达到鼎盛,排除C项;材料未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直接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丞”职能从分管事务并附从长官到与长官职能重合并牵制长官,这一变化打破长官权力集中局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不同部门和地方的控制,反映君权不断加强,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不符题干所涉东汉“丞”的职能变化情况,排除B项;“丞”的职能变化主要涉及权力结构调整,未直接有助于官员能力提升,排除C项;士族门阀形成与九品中正制、豪强地主扩张相关,而丞的职能变化属于行政体系内部调整,二者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东汉初年清查田亩和户口,太守因“度田不实,赃罪千余万下狱”;末年县长吏“附贵戚,赃污狼藉”,说明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执行政策,这背后是豪强地主势力庞大,干预地方政务,故选A项;党锢之祸是宦官与士人官僚集团的冲突,材料未涉及宦官或士人集团的政治斗争,排除B项;士人“清议”是士大夫以舆论批评时政,材料中的贪腐问题与士人舆论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济南长吏依附贵戚属于地方官吏勾结权贵,并未体现外戚直接干预中央政权,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汉武帝让尚书涉身机要,东汉让元老名臣录尚书事且待遇优厚,目的是通过尚书分割外朝权力,加强君主对机要事务的掌控,这反映了君主集权的日益加强,故选C项;政府效率提升侧重行政流程优化,而材料核心是权力结构变化,未明确涉及效率提高的具体表现,排除A项;尚书涉身机要但并非控制决策权,古代决策权最终掌握在君主手中,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材料时间汉武帝和东汉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汉元帝停止徙豪民守陵的政策,使得地方豪族不再被强制迁离原籍,得以在本地长期积累土地、财富和人口,形成稳固的地方势力,汉成帝、哀帝延续此政策,进一步削弱了中央对豪族的压制,豪族得以在地方扩张势力,故客观上为豪族势力膨胀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儒家思想的世俗化主要体现在伦理规范、教育普及等方面,与停止迁徙政策无直接关联,且材料未涉及思想层面的变化,排除B项;边疆开发需通过移民实边、屯田等措施,停止迁徙反而减少人口流动,不利于边疆发展,排除C项;汉初徙豪民旨在削弱地方、加强集权,停止该政策削弱了中央对豪族的地域控制力,排除D项。 17.【答案】 (1)原因:财政压力;商人势力膨胀;地方割据隐患;官员推动;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任答3点即可) (2)变化:政府直接经营到间接管理(出卖特许经营权);官销到商人销售。(任答点2分) 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经营管理权下移易滋生腐败现象。(6分,任答3点即可)
文章分类:
历史-教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