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一轮复习小练习六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发表时间:2025-05-19 21:12

一轮复习小练习六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论语·子张》中具体阐发了孔子“尊贤而容众”的教诲,孔子的“尊贤”言论主要集中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论及的先贤有尧、舜、禹、商汤、武丁、周文王、周武王及周公旦等,语间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这些言论意在(  )

A.迎合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    B.效法时代典范以挽救社会颓势

C.塑造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D.彰显民本思想以回应百姓诉求

2.韩非指出:“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在此强调的是(  )

A.以法治国的重要性 B.中央集权的合理性 C.法不阿贵的危害性 D.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3.邾文公(邹国国君)卜徙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百姓)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遂徙于绎。邾文公言行体现了(  )

A.天人合一    B.以民为本    C.为政以德    D.天下为公

4.战国时期的邹衍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五行说思路,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他把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称为“德”,这种动力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即“五德”。“五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王朝的兴替。“五德终始”说(  )

A.宣扬神灵主宰人类的命运    B.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变规律

C.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下面主张与其相似的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C.“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世事变而行道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6.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代表人物
主张
孟子
“定于一,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墨子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


A.诸子百家的思想趋同    B.集权成为社会共识

C.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D.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7.战国时期,韩非所著《解老》《喻老》是注解与阐释《老子》一书的重要作品。据《史记》记载,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可说明战国时期(  )

A.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思想领域学术交融发展

C.社会转型需要理论创新    D.士人活跃助推文化繁荣

8.孟子主张“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韩非子提出“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这些思想都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    B.重构社会秩序    C.维系礼乐制度    D.构建道德体系

9.《道德经》中写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两则材料均表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慎战但不必畏战

C.避实击虚攻其不备    D.不战而屈人之兵

10.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活跃。以下观点(  )


孟子
“子不通功易事,以美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
韩非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A.表明重农抑商的主张B.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C.标志社会转型的完成D.推动百家争鸣的形成

11.《论语·颜渊》记载:棘子成(卫国大夫)认为,君子只要具备内在品质就够了,不需要外在的修饰。子贡则主张“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君子应该内外兼修。这体现了(  )

A.儒家用仁政调节社会关系    B.士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C.朴素的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D.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12.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士”阶层中,私人藏书已经较为普遍。《庄子》里就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最著名的私人藏书家非孔子莫属,“得百二十国宝书”,并藏有诗三千、书三千。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墨子、苏秦、惠施等许多著名的藏书家。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    B.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C.推动了封建官学的日益衰落    D.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

13.如表反映了诸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老子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荀子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韩非子
“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


A.注重道德    B.反思现实    C.强调君权    D.变法图强

14.子产在修订刑法时,主要参考了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条文,并将其中的合理部分纳入新的刑法中。这些法律条文被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向全社会公布,因此更加透明和公开。这反映了当时(  )

A.封建法律体系相当完备    B.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被冲击

C.秦国社会秩序非常稳定    D.依法治国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孔子游说齐国时,齐景公问政,孔子与法家学者慎到辩论治国之道。慎到主张:“治国当以法令为尊,赏罚分明,则民畏而不敢为非。”孔子反驳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令虽严,岂能及人心之化?”齐景公再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慎到讥之:“世异则事异,周礼已衰,焉能复之?”孔子正色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礼崩乐坏,正需仁者匡扶。”

——摘编自《论语·为政》《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就“是否处决战败的米蒂利尼人”展开激辩。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反对屠杀,主张:“城邦的德性在于公正,若因愤怒而屠戮无辜,将背离理性与法治。”将军克里昂则主张:“对叛徒的仁慈即对公民的残忍!唯有严惩方能震慑外邦!”最终雅典人采纳克里昂之策,屠杀千余人。

——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中西方两场辩论的焦点问题并概括辩论双方各自的思想主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场辩论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一轮复习小练习六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答案

1.【答案】B

【解析】题干中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评价尧、舜、禹等先贤,旨在通过推崇古代圣王的德行与功绩,为春秋时期的社会树立道德典范,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伐不断,他主张";克己复礼",希望以先贤为榜样引导当权者恢复礼制秩序,扭转社会动荡的颓势,故选B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并非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排除A项;儒家虽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题干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赞誉更侧重于统治者效法先王而非普遍性家国情怀的塑造,排除C项;民本思想在孔子的";仁政";中确有体现,但材料中";尊贤";言论聚焦于统治阶层的德行而非百姓诉求的直接回应,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韩非子主张君主应依靠法令治国,材料中“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强调法令的权威性和唯一性,“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进一步要求言行必须符合法令,否则禁止,这与其“以法治国”思想一致,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君主与地方权力关系或加强中央权威的具体措施,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法不阿贵”指法律不偏袒权贵,但材料中“法不两适”指法令统一适用,不涉及对权贵的态度,排除C项;韩非子属法家,反对儒家道德教化,主张严刑峻法,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邾文公言“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表明其将民众利益置于重要位置,把百姓之利视为自己的利益,体现以民为本思想,故选B项;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如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材料未涉及自然与人类关系,排除A项;为政以德指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治国,如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材料侧重利民而非德政手段,排除C项;天下为公出自《礼记》指权力公有,如尧舜禅让,而邾文公仍属世袭君主制,未否定君权私有的政治结构,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邹衍“五德终始”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为“德”,解释社会发展与王朝兴替,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力量相联系,与“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相契合,丰富其内涵,故选C项;邹衍的理论虽涉及天命,但未突出神灵直接主宰人类命运,而是以五行运转解释王朝合法性,排除A项;“五德终始”说属于循环史观,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并未科学揭示人类社会演变的客观规律,排除B项;该学说关注王朝兴替与天命关系,未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后者更接近道家思想,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题干出自《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主张不刻意标榜圣智、仁义等,期望回归自然淳朴,“甘其食……老死不相往来”描绘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体现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思想,故选C项;A选项出自《论语》,强调德与礼的重要性,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B选项“举贤”等主张是墨家尚贤思想,排除B项;D选项强调因时变法,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强调天下需要统一才能安定;韩非子主张";要在中央",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墨子主张";尚同",要求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三位不同学派的思想家虽立场各异,但都聚焦于统一议题,反映出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背景下,结束分裂、建立统一政权已成为各学派共同关注的历史趋势,故选D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法墨等学派在治国理念上差异显著,如孟子主张仁政、韩非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兼爱,思想内核并未趋同,排除A项;韩墨主张集权,但孟子更强调以德服人的王道统一,且道家等学派反对集权,无法证明集权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韩非的主张确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诉求,但孟子代表旧贵族改良派,墨子代表小生产者,三者阶级立场不同,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喜刑名法术之学”表明其法家思想,又“其归本于黄老”,注解《老子》,可见当时诸子百家并非完全隔绝,法家与道家思想有交融,思想领域呈现学术交融发展态势,故选B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受诸侯推崇,道家思想并非社会主流,排除A项;战国社会转型确需理论创新,但题干直接反映的是思想交融现象而非创新的必要性,排除C项;材料聚焦于韩非思想的融合,未反映士人活跃助推文化繁荣,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孟子主张规范君臣之义、君民关系及天下一统,韩非子强调君主操控群臣之术,二者观点虽异,但都面对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意图通过自身理念重构社会秩序,故选B项;孟子主张更倾向于构建理想的政治伦理关系,并非强调绝对权威的君主专制,排除A项;韩非子“术”的主张侧重于君主操控群臣手段,与维护注重等级名分、仪式规范的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体现的是君主操控群臣的方法,并非侧重构建依靠道德规范调整人伦关系的道德体系,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题干中《道德经》强调“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指出军事行动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不可崇尚武力;《孙子兵法》虽将战争提升到国家存亡高度,要求慎重对待,但并未否定战争的必要性,两则材料均主张对战争持谨慎态度,同时承认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使用武力,体现“慎战但不必畏战”的思想,故选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侧重强调情报与战略分析的重要性,与题干中慎战的核心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避实击虚攻其不备是《孙子兵法》中战术层面的具体策略,材料未涉及作战方法,排除C项;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强调以威慑或谋略取胜,与材料中“不得已而用之”的慎战思想存在差异,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孟子主张通过交换产品(“通功易事”)调节物资余缺,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流通,体现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分工深化的趋势;韩非强调勤劳节俭致富,反对奢侈懒惰,反映社会生产力提升和私有制发展下财富观念的变化,两人的言论均围绕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侧面展开,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形成、工商业繁荣等经济变革的现实,故选B;孟子肯定商品交换,韩非未直接涉及商业政策,二者均未体现抑制商业的意图,排除A项;社会转型完成需以新制度确立为标志(如秦统一后),而春秋战国处于转型过程中,排除C;孟子和韩非的观点是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且生产力发展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源,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棘子成与子贡的争论围绕君子的内在品质(质)与外在修饰(文)展开,子贡主张二者并重,这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的全面要求,孔子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认为礼乐教化与内在仁德不可偏废,子贡的立场正源于此,题干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直接指向士人群体对道德内涵与外在表现的共同关注,符合儒家修身理念的核心,故选B项;仁政是孟子提出的治国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宽刑薄赋,而材料讨论的是个人修养问题,与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主张无关,排除A项;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治国之本,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材料未涉及对民众地位或利益的讨论,排除C项;春秋时期虽出现礼崩乐坏,但子贡强调文质统一恰是维护礼制,反对单纯否定外在规范,不能说明等级秩序瓦解,且封建等级瓦解是战国以后的现象,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私人藏书的普及使知识传播范围扩大,新兴士阶层能够广泛获取典籍文献,为不同学派的思想交流与争鸣提供了知识基础,直接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选A项;宗法分封制的解体是政治领域的变革,而私人藏书属于文化现象,二者无直接因果关联,且材料未提及政治制度变化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私人藏书的兴盛确实促进了私学发展,但封建官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和权力下移,材料中藏书现象并非直接推动官学衰落的主因,排除C项;当时私人藏书家众多只能表明藏书现象增多,不能直接说明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完善通常包含多方面标准,当时整体藏书相关体系还远未完善,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当人们失去了对“道”的遵循和理解,就会转而强调“德”,当“德”也不再被重视时,人们就会强调“仁”,当“仁”也不再被实践时,人们就会强调“义”,当“义”也不再被遵循时,人们就会依赖于外在的“礼”来维持秩序,体现老子对于道德退化过程的观察,孟子强调为政者应当具备仁爱之心,以同情和关怀的态度对待人民,施行仁政,这样治理国家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效,荀子强调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策略,尊重礼仪、尊敬贤能的人,可以使国家达到王者的境界,重视法律、爱护人民,可以使国家达到霸者的境界,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臣子就会尽心尽力为国家服务,奸诈和邪恶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如果君主不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臣子就会在上欺骗君主,在下谋求私利。结合所学上述学者的思想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政治动荡,体现了诸子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理想治理方式的探索,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强调君主的行为如何影响臣子的行为和整个国家的风气,未涉及注重道德的表述,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老子观察道德退化的过程,未强调君权,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诸子思想均未强调要通过变法的手段来增强国家的实力,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从“这些法律条文被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向全社会公布”可知,法律的公开化使贵族不能随意操控法律,冲击了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故选B项;春秋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封建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完备,排除A项;子产是郑国人,材料中未提及秦国,且当时战乱频繁,社会秩序并不稳定,排除C项;春秋时期依法治国观念尚未形成,更未深入人心,排除D项。

15.【答案】

(1)焦点问题与思想主张(7分)

中国:焦点问题:治国之道应以德礼为主还是以法令为主。(1分)

主张:孔子:以德治国,强调通过道德教化引导民众;通过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2分)

慎到:以法治国,强调通过法令权威、赏罚分明约束民众;反对复古。(1分)

西方:焦点问题:政治决策是否处决战俘。(1分)

主张: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正与法治,反对屠杀无辜,强调理性决策。(1分)

克里昂:主张严惩叛乱者,强调维护城邦安全与公民利益的必要性。(1分)

(2)历史影响(8分)

中国:孔子的德礼治国思想虽然当时未被接受,但孕育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为后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

慎到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适应了社会变革和统治者的需要,但严刑酷法也加剧了矛盾;

自汉代起国家形成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德治与法治互补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4分)

西方:此次辩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中人民主权的特点,但公民大会最终采纳了克里昂的主张,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直接民主的局限性,加剧了矛盾,导致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落,为后世民主制度提供了经验教训。(4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