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4  春秋战国政治

发表时间:2025-05-19 21:11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4   春秋战国政治

1.春秋时期,周襄王在葵丘会盟期间派宰孔慰问齐桓公,并赐其祭肉以显扬尊宠。宰孔以襄王的口吻直接称作为异姓诸侯的齐桓公为“伯舅”,并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权威    B.分封宗法制度得到加强

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政治仍有一定影响

2.公元前599年,周定王在王畿内册立了新的姬姓封国——刘国,刘国开国君主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而整个春秋时期的“霸主”都没有在自己的疆土内册立过封国。这最能说明,当时(  )

A.周天子政治影响力犹存    B.分封制度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符合历史趋势    D.宗法秩序得到重建

3.鲁国是西周重要封国之一,时人有“周礼尽在鲁”的赞叹。《孟子·告子章句下》记载,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正告慎子:鲁国初封时“为方百里也……今鲁方百里者五”。孟子旨在强调鲁国行为(  )

A.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    B.损害了新兴势力利益

C.促进了礼乐文化的拓展    D.强化了宗法血亲认同

4.“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或“亡国之音”。据《礼记·乐记》记载,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反映出该时期(  )

A.民间音乐成为主流    B.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地域经济发展失衡    D.文化整合趋势加强

5.据下图齐国世系表(部分)可知,周朝(  )






6.相比于商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装饰性动物形态更加生活化;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青铜鼎装饰纹,如宴乐、射猎、战争等元素逐渐出现。这些装饰素材大都采用模印法制作而成,制作更加简便、简洁。这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民众生活日益丰富   B.礼器功能发生质变   C.政治秩序出现变动    D.礼乐制度得到维护

7.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列国,在郑国见子产曰:“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这从侧面说明(  )

A.吴国积极融入华夏秩序    B.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晋国试图挑战旧有秩序    D.传统经济基础已经瓦解

8.春秋时期常见出君、弑君等恶性事件以及贵族据所封采邑聚族造反、武力攻击政敌迫使其出逃等现象,如鲁国自公元前591年以后共有22人次出逃,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情况明显减少甚至绝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井田制瓦解导致贵族阶层的消失    B.分封制瓦解强化了周天子权威

C.诸侯争霸战争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D.变法运动削弱了贵族的影响力

9.西周时的“夏”只有单数,尚未以复数称谓。春秋时期,原来专指周王族或王畿的“夏”已延展至“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等同姓与异姓诸侯,非姬姓诸侯如陈、宋也被纳入“诸夏”核心圈,楚、秦、吴、越等则被视为“外围”。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东周王室权势衰微   B.诸侯之间兼并不断   C.中央集权开始产生    D.华夏认同格局出现

10.顾颉刚指出,先秦时期,最初只有“侯”与“男”被认定为爵位,“伯”最初指宗族中的“大宗”。随后,数个诸侯国的领袖也被称为“伯”,后又转为“霸”;“子”本指诸侯之子,后来未成年的领主及“蛮夷”的首长等未受王正式任命的领袖也被称为“子”。这种演变反映出(  )

A.疆域边界逐渐清晰化    B.王朝国家政治秩序出现紊乱

C.宗族内部凝聚力弱化    D.政治构造突破血缘关系束缚

1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用下图包含的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12.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在大将秦开的攻击下,东胡撤退千余里,深入此地的燕军紧接着“度辽东而攻朝鲜”,此后,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反映了(  )

A.争霸战争使燕成为诸侯强国    B.东北族群萌生出华夏观念

C.华夏政权自此解除东胡威胁    D.城邦国家向领土国家转变

13.周代的爵位获得主要根据贵族的传统身份和宗法地位,而战国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为平民通过军功获取爵位、改变身份提供了可能。有学者评价,“军爵塑造新社会,把包括庶民在内的人民都组织到一元化的秩序中去”。据此可知军功爵制的确立(  )

A.标志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B.加强了专制主义集权

C.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规范了官员考核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史料一
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史料二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肆王惟德用。      ——摘自《尚书·周书·梓材》


材料二

“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战国后期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简析其对研究“中国”一词出现时间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


小练习4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B
B
C
A
D
D
D
题号
11
12
13







答案
A
D
B









1.【答案】D【解析】齐桓公作为霸主,其地位需借助周天子名义,而周王室也依赖诸侯支持,双方通过宗法称谓(称作为异姓诸侯的齐桓公为“伯舅”)和礼仪妥协(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体现了贵族政治的传统影响力依然存在,说明贵族政治仍有一定影响,故选D项;在春秋时期,周襄王虽然派宰孔慰问齐桓公并赐祭肉,但从“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可以看出,周天子已无法让诸侯像以往一样严格遵守君臣之礼,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受到挑战,并非仍具有至上权威,排除A项;分封制下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严格的义务,宗法制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和血缘关系,而材料中齐桓公作为异姓诸侯,周天子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这种行为破坏了原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所规定的等级秩序,说明分封宗法制度不是得到加强,而是遭到破坏,排除B项;虽传统秩序(如周礼)受到冲击,但题干中周襄王通过宗法称谓(“伯舅”)和礼仪赏赐与齐桓公互动,表明贵族阶层仍在一定框架内维持传统政治联系,并非单纯“破坏”,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周定王在公元前599年册立姬姓刘国,而春秋霸主未在自身疆域内分封,反映出周王室仍保留分封诸侯的权力,周定王作为周天子,册封刘康公(周顷王之子)为诸侯,说明周天子在形式上仍具备分封的政治权威,诸侯霸主虽实力强盛却未僭越这一权力,故选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诸侯国多推行县制等新制度,材料中周王室分封仅为个例,不能说明分封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中央集权是战国时期的历史趋势,春秋时期仍以分封制为主,诸侯国内部尚未形成成熟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春秋时期宗法秩序持续崩坏,如诸侯争霸、卿大夫夺权等现象频发,刘康公受封仅为周王室维系血缘统治的残余,无法证明宗法秩序“得到重建”,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鲁国初封时方圆百里,现在却已有五个方圆百里,这种领土扩张行为背离了西周受封时的规定,西周通过周礼确立了各国原有土地范围等秩序,鲁国此举破坏这一秩序,故A选项正确,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鲁国扩张对新兴势力的利益损害,且战国时期新兴势力多指地主阶级或法家改革者,与孟子维护周礼的立场无关,排除B项;鲁国虽以保存周礼著称,但领土扩张属于政治军事行为,与礼乐文化传播无直接关联,反而因违背分封礼制受到孟子批评,排除C项;宗法血亲认同强调血缘纽带维系统治,而孟子强调的是礼制规范被破坏,材料未涉及宗法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民间音乐的代表,其流行冲击了西周以来以雅乐为核心的传统礼乐制度,反映出旧有社会秩序的松动,魏文侯作为新兴贵族代表,厌弃古乐而偏好郑卫之音,本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等级秩序瓦解的缩影,故选B项;郑卫之音虽受部分贵族青睐,但雅乐仍为官方主导,材料无法证明民间音乐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音乐审美变化,未提及郑、卫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无法推断地域经济失衡,排除C项;魏文侯对雅乐和俗乐的态度差异体现新旧文化冲突,而非不同文化的融合趋势,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齐国最初是姜姓吕氏封国,后来出现 “田氏代齐” (齐太公② ,前386—前384年,田和)。这一变化发生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阶段。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传统分封制、宗法制受到冲击。“田氏代齐” 是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崛起,打破旧有贵族政治格局的表现,说明周朝的政治构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故选B项;齐国世系表主要反映的是齐国国君的传承等信息,无法从中看出周朝疆域面积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齐国世系表显示的是齐国贵族的传承体系,不能由此得出贵族统治趋于瓦解的结论,相反,它体现了贵族统治的延续性,排除C项;
“田氏代齐” 是不同姓氏家族之间的政权转移,完全改变了齐国的统治家族,与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和内涵均不相符,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商周青铜鼎是礼制核心器物,其纹饰服务于宗教祭祀和等级秩序;而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乐制度逐渐崩溃,青铜鼎的装饰生活化、制作简化,反映出旧有政治等级秩序松动,权力下移,新兴阶层突破礼制约束,故选C项;装饰题材虽涉及宴乐、战争,但青铜鼎属于贵族礼器,反映的是贵族活动而非普通民众生活,排除A项;鼎仍为礼器,纹饰变化未改变其根本功能,排除B项;纹饰突破传统礼制题材,恰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非维护,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季札作为吴国公子,出使郑国时以周礼劝谏子产执政,在晋国因反对丧期奏乐而主动避让,表明他熟悉并恪守周代礼制,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本被视为蛮夷,季札的行为反映出吴国主动接受中原礼乐文明,积极向华夏文化圈靠拢,故选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未成为主流思想,且材料只是季札对子产提醒,无法表明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季札批评晋国在丧期奏乐违背礼制,反映的是晋国贵族失礼而非主动挑战旧秩序,且晋国作为姬姓诸侯长期维护周礼,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礼乐制度层面的现象,未提及土地制度或经济形态的变化,春秋时期井田制虽松动但尚未瓦解,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像商鞅变法等,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举措,极大地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集权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使贵族发动叛乱等行为受到限制,所以出君、弑君等现象明显减少甚至绝迹,故选D项;井田制瓦解确实对贵族阶层有影响,但并没有导致贵族阶层消失。战国时期贵族仍然存在,只是其势力和地位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威是逐渐衰落的,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诸侯争霸战争使部分诸侯实力增强,部分诸侯实力削弱,情况较为复杂,C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材料中西周时期的“夏”仅指周王族或王畿,春秋时则扩展到包括同姓诸侯(如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和异姓诸侯(如陈、宋),甚至楚、秦等被纳入外围,说明原本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夏”概念逐渐被更广泛的族群和文化认同取代,不同族群通过政治联姻、文化交流等方式融入华夏体系,形成超越单一血缘的共同体意识,体现出华夏认同格局的出现,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周王室权威的具体变化,无法直接推断权势衰微,排除A项;材料强调族群认同的扩展,而非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战国时期才逐步形成,春秋时期尚未出现,排除C项。

10.【答案】D【解析】材料中“伯”“子”含义从最初与宗族血缘相关,到后来可以指诸侯国领袖、未受王正式任命的领袖,表明政治称呼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反映出政治构造突破血缘关系束缚,故选D项;材料主要说的是爵位称呼的演变,未提及疆域边界,排除A项;爵位称呼的变化不能直接等同于政治秩序紊乱,且题干未显示原有秩序被打破,排除B项;";伯";的演变反映宗族权力外延至政治领域,未直接说明宗族内部凝聚力弱化,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存在多个文化圈,如齐鲁文化圈、中原文化圈、秦文化圈等,不同文化圈之间存在“交集”,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各诸侯国在文化上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这使得孔子周游列国时,不需要带“翻译”,故选A项;孔子周游列国时,他的学说尚未被广泛接受,个人威望和号召力虽有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他不需要带“翻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学在民间”是指学术下移的现象,它与孔子周游列国不需要带“翻译”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春秋时期还不存在中央集权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题干提到燕国在击败东胡后设置上谷、渔阳等五郡,郡县制是战国时期领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取代了分封制下松散的政治结构,体现了国家直接控制领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反映出从城邦式的分封国家向中央集权的领土国家转变,故选D项;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而非争霸战争,排除A项;设立郡县属于华夏政权对边疆的行政措施,但材料未涉及东北族群自身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或观念变化,排除B项;燕国虽击退东胡,但秦汉时期东胡(后分化为乌桓、鲜卑)仍是北方威胁,因此“自此解除”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军功爵制打破了周代按传统身份和宗法地位授爵的旧制,使平民可通过军功获爵,将更多人纳入到统治秩序中,有利于君主对社会的控制,加强了专制主义集权,故选B项;封建官僚制度形成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建立,而非军功爵制的确立,排除A项;军功爵制只是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可能,并没有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等级差别依然存在,排除C项;军功爵制主要是关于爵位授予的制度,不是官员考核制度,与官员考核规范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

(1)类型及史料价值:“何尊”是实物史料,属一手史料(写出“实物”或“一手”即可得1分),考证“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更准确,更加客观、真实(1分);《尚书·周书·梓材》是文献(文字)史料,属二手史料(写出“文献”或“二手”即可得1分),年代较远,文中“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缺乏直接证明(1分)。但二者记录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证“中国”一词的出现(2分)。(共6分)

(2)变化:从地理上看,由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部落或诸侯国)发展为涵盖整个统治区域的现代民族国家;从文化上看,由华夏、汉族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每点2分,共4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点2分,共6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