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发表时间:2025-05-19 21:09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据考古发现,属于“邦国时代”的龙山文化,筑城自守的小型城址林立。但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随着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崛起,各地城址相继废毁。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由部落向国家演变 B.夏王朝的政治统治趋于稳定C.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2.据考古发掘研究,二里头夏都已出现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成网格状“里坊式”格局,每个网格归属不同的人群居住。二里头夏都布局( )A.促进了商业繁荣 B.便于统一集中管理C.体现了贵族特权 D.利于城中居民流动3.商周时代,伊尹将商王太甲“放之于桐宫”;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上述现象表明(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B.贵族政治逐渐式微C.儒家仁政思想受到重视 D.君主专制必然出现4.位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尊、罍等酒器是典型的商文明器物,但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并未出现过。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认同已初步形成 B.商文明开始影响长江流域C.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 D.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特征5.在商朝的内外服制中,外服主要是指王畿外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方国,它们的首领需为商王承担义务,以此获取侯、伯等称号,商王承认其土地和臣民。由此可见,商代外服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具有部落联盟性质C.有利于拓展商朝的政治影响力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6.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就有一套名为“二王三恪”的礼仪制度,用以处理新旧王朝的关系,新王朝必须册封旧王朝及其皇室成员,将其视为宾客而非臣子。这一制度起源于尧舜禹时期,实施始于周武王时期,成为之后历代王朝更迭的常见做法。这说明( )A.该制度实施的前提是世袭制 B.该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C.此时期各民族进一步的交融 D.政治制度要有久远文化传统7.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 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8.宜侯夨(cè)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其铭文记载:“锡(赐)土:厥甽三百……锡在宜王人【十】又七里……锡奠(职官)七伯,厥庐(附属人口)千又五十夫。”这一记载反映出此时( )A.礼乐制度推动了文化认同 B.内外服制强化了国家管理C.分封制授土授民巩固统治 D.甲骨文是记录历史的媒介9.在三代时期,各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不同的。夏朝是聚族而居,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管理,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变化反映了( )A.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 B.松散的国家结构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 D.族权与政权的结合10.西周时期,周王对其臣属、诸侯对其臣下的任命、赏赐等都有一系列的礼仪,称为册命礼。册命的命词以“王若曰”为起句,内容通常包括叙述功劳,追述先王与臣下先祖的关系,列举赏赐实物及官职的项目以及受命之人对王的颂扬与祝福。据此可知,册命礼的施行( )A.彰显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 B.扩大了西周的政治版图C.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全面推广 D.强化了对地方垂直管理11.《礼记·王制篇》载:“圭璧金璋不粥(鬻)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这些规定旨在( )A.整顿社会风气 B.规范市场交易 C.维护等级秩序 D.稳定小农经济12.西周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诸华”。在频繁的交往中,“诸夏”“诸华”通过礼仪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彼此间的文化认同。该现象( )A.阻碍了各地区文化的发展 B.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形成C.加强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D.体现中央集权理念的萌发13.商代卜辞曾记载,商王命人占卜十天里国家会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王占曰:有祟有梦”,就是说王做了个坏梦,后来就有人报告,从益这个地方逃跑了十二个畜牧的奴隶。由此可见,商代( )A.甲骨文是成熟文字 B.通过占卜实现对全国统治C.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D.具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设置了众多的官职,如负责政务的尹、负责祭祀和占卜的卜、巫等,还有管理农业生产的小藉臣等。商王通过这些官职对内服进行有效的管理。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他们与商王有着或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外服方国需要向商王纳贡,在商王需要时提供军事支持等。外服方国首领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权力。 ——摘编自罗辉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亲缘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天然纽带,是早期的国家治理中,先民在艰难的自然条件与复杂的社会条件中的生存依靠。夏商周三代的国家治理中,一方面是利用血缘来“收族”,使族不离散,即《礼记·大传》所谓“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同时,在血缘链条基础上形成氏族部落成员共同遵守的“礼”,靠着“礼”来教化族众,如《礼记·乐记》所谓“礼节民心”;而“刑”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左传》昭公六年曰:“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此外,“刑”的手段主要针对异族,将华夏与蛮夷戎狄鲜明地区分开来,即《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所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摘编自李凯《<尚书·甘誓>与“失礼则入刑”——以早期文明中的社会治理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在地方管理上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二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夏商周三代国家治理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夏商周三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6分) 历史一轮复习小练习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小型城址林立反映了分散的部落或邦国各自为政的社会结构,而二里头文化时期超大型都邑的崛起、各地城址的废毁,则表明原有的分散格局被打破,出现了能够统合广大地域、集中资源和权力的中心都邑,这种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正是社会组织形态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向具备更强政治整合能力的早期国家演进的典型特征,故选A项;政治统治趋于稳定更侧重政权内部的持续性,与材料仅提及二里头文化超大型都邑崛起、各地城址废毁相悖,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二里头遗址的都邑相悖,排除C项;“即将迈入”不合时空,二里头遗址超大型都邑标志着国家形态的成熟,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二里头夏都形成网格状“里坊式”格局,区外设墙,这种布局将不同人群划分在各自网格内,便于管理群体活动、维持秩序等,实现了统一集中管理,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商业相关内容,无法得出促进商业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贵族特权通常表现为宫殿、墓葬规格差异或礼器等级,但材料仅提到分区居住,未明确贵族专属区域或特权标志,排除C项;区外设墙的“里坊式”格局限制城中居民流动,而非利于其流动,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伊尹将商王太甲 “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逃,以及召公劝谏周厉王尊重民意,这些都体现了在商周时期民众和臣子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能力,说明原始民主传统对当时政治有较深的影响,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渐式微,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得不出君主专制必然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既有典型商文明器物青铜尊、罍等酒器,又有独特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体现三星堆文化既有与商文明的共通性,又有自身独特性,这符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发展特征,故选D项;早期国家认同强调政治层面的统一意识,而材料仅体现文化器物层面的交流与差异,排除A项;商文明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非始于三星堆,早于商代的二里头文化已与长江流域互动,排除B项;各地区文明交流碰撞虽符合青铜酒器的现象,但未涵盖三星堆独特文化元素的创造性,无法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商朝通过外服制使得统治范围在政治层面得以拓展,这些部落、方国在名义上成为商朝统治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商朝在更广泛地域的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在商朝内外服制下,外服是臣服于商的部落、方国,它们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商王对其并非直接控制,而是间接统治,排除A项;外服的部落、方国是臣服于商王的,不是平等的部落联盟关系,它们需要承担义务并且从商王那里获得承认和称号,更强调一种附属关系,而非简单的部落联盟,排除B项;材料明确提到外服是臣服于商的部落、方国,主要强调的是政治上的臣服关系,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新王朝必须册封旧王朝及其皇室成员”、“将其视为宾客而非臣子”可知,“二王三恪”制度给予旧王朝及其皇室成员一定的尊位,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前朝势力,减少其对新王朝建立的抵触,从而维护政权稳定,故选B项;该制度源于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时期,其前提与世袭制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材料围绕新旧王朝关系展开,未提民族交融相关内容,排除C项;制度本身具有久远传统,但题干侧重其现实作用而非文化传承,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商朝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用人牲,而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建立礼乐制度,反映出从依赖鬼神祭祀转向注重现实民生的治理方式,礼乐制度以规范人际关系为核心,减少人牲等原始宗教行为,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政治策略的理性化,故选B项;西周尚未形成专制君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君主权力受多方制约,排除A项;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西周礼乐制度虽为后世儒家继承发展,但此时尚未形成儒家伦理体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十分重视宗法意识,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题干铭文提到“锡土”“王人”“厥庐”,可知是周天子赐给宜侯土地、人口等,符合分封制授土授民巩固统治的特征,故选C项;礼乐制度主要通过礼仪规范和音乐等级维护宗法秩序,材料未涉及礼仪、音乐或等级规范内容,无法体现文化认同的构建,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制度,题干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时间不符,排除B项;甲骨文是商朝占卜记录的主要载体,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金文)已成为记录历史事件的重要形式,题干中的宜侯夨簋本身就是金文载体,与甲骨文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夏朝对地方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朝通过内外服制扩大直接管辖范围,西周分封制则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将诸侯纳入周王室的严密管理体系,诸侯需承担纳贡、戍守等义务,并受礼乐制度约束,三代地方管理制度从松散间接逐渐发展为系统化、制度化的直接控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故选C项;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主要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夏朝、商朝不符,排除A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天下共主”格局,较之前代更趋严密,排除B项;三代均存在血缘纽带与政权结合的特征,但题干侧重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题干中册命礼由周王或诸侯主持,以“王若曰”的权威口吻颁布命词,强调周王对臣属的赏赐和任命,并追溯先王与臣下先祖的纽带,体现了周天子通过宗法分封确立等级秩序,以礼仪制度维系君臣尊卑,巩固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A项;西周政治版图的扩张主要通过分封诸侯开疆拓土实现,而册命礼是礼仪程序,与领土扩展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官僚政治的核心是官员选拔和考核,形成于战国至秦汉,西周实行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并非秦朝开始的垂直管理方式,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礼记·王制篇》禁止圭璧金璋、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牺牲等象征贵族身份和礼制的物品在市场上流通,并强调“奸色乱正色”“锦文珠玉成器”不得交易,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特定物品的流通,防止僭越礼制,确保贵族专属物品不被平民获取,从而严格区分社会等级,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整顿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内容,而是聚焦等级象征物的流通限制,排除A项;规定虽涉及市场管理,但核心目的并非规范交易行为或保障市场公平,而是维护等级特权,排除B项;牺牲、圭璧等物品属于礼制范畴,与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西周尊夏为正统,使得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在文化根源上有了统一的认知,都以 “夏” 这一称谓来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在频繁的礼仪活动中,各个诸侯国对于同属华夏文化的认同感跨越了地域和政治上的界限,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文化心理上更加趋近,从而加强了中华文明在文化层面上的统一性,故选C项;西周时期“诸夏”“诸华” 之间文化层面的互动交流,强化了彼此间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阻碍各地区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西周时期处于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更加广泛和深入,故“已形成”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中央集权理念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此时并没有中央集权理念的萌发,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王做了个坏梦”可知,商王认为自己做的梦也是一种预兆(神意的体现),体现了商王借助神意(占卜、梦等)来进行决策和统治,充分反映了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14.【答案】 (1)共同之处:均呈现出等级性特征; 都规定地方需对中央履行一定义务; 地方均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或独立性。(6分) 特点:利用亲缘为纽带聚拢族群; 以礼教化民众; 用刑的手段将华夏与异族区别开来等。(6分) 影响:①积极:有利于缓解族群内部矛盾; 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文化共同体; 有利于促进早期华夏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 对后世的国家治理影响深远等。(4分) ②局限:出现贵族特权,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带来社会动荡; 等级观念固化,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刑法的残酷性和等级性加剧了华夏与异族之间的文化隔阂等。(2分)
文章分类:
历史-教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