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小练习十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发表时间:2025-05-19 21:08

小练习十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某一历史时期,希腊文化的中心从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迁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叙利亚的安条克、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等新建城市。这些城市均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城内建有宏大的图书馆、竞技场和希腊式神庙。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古希腊人以移民的方式扩大影响    B.希腊文化借助希波战争向东传播

 C.罗马帝国对外扩张促进民族交融    D.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与重构

2.由公元前185年希腊语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图可知(  )

征服战争传播了希腊文化   B.古希腊是欧洲文化源头

C.希腊文化同化了周边文化 D.古希腊是东西交流桥梁

3.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一前64年)是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的王朝,“实际上,所有的新王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为自己的王朝寻找一个保护神,当然,这种保护神来自奥林匹亚诸神,因为他们还携带着崇敬,这种崇敬来源于深深地传统”。塞琉古王朝统治者的做法旨在(  )

A.吸收借鉴希腊文化   B.借助神权巩固统治   C.融合东西方的文化   D.传播伊斯兰教精神

 4.亚历山大先后迎娶中亚贵族女子和大流士三世的长女作为妻子;依靠希腊——马其顿人和被占领地区的当地人管理地方行省的军事、财政、民政;在埃及拜谒当地的太阳神神庙,为巴比伦重建损毁的马都克神庙。这些措施(  )

A.推动希腊民主政治传播    B.维护了社会的长久稳定

C.为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D.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5.如图为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发行的一种银币,它的构图未采用神邸、植物等传统元素,而是以浮雕形象再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印度的海帕斯皮斯战役中的战斗场景。据此可知(  )

A.战争是文明交融重要途径    B.艺术创作服务于国家战略

C.币制改革推动文明的互鉴    D.货币构图是重要历史载体

6.周启迪在《上古希腊文化》中提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移至亚历山大里亚。专制的兴起使文学家们失去了自我:文学作品贵族化,丧失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气息,注重描写恬静的田园、优雅的家庭及爱情故事,矫饰多于率真。”作者强调(  )

A.文化中心转移导致专制体制的建立    B.希腊传统社会遭到外来文化冲击

C.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D.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7.有学者认为,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领土横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和中东,其不仅在东半球的各文明之间搭建了桥梁,还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交流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且扩展、加强了从古典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世界体系。该学者旨在强调蒙古征战(  )

A.推动帝国疆域的空前辽阔    B.使蒙古帝国实力达到鼎盛

C.影响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    D.为全球航路开辟奠定基础

8.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B.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C.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   D.匈奴势力的不断西迁

9.13世纪,蒙古西征之前,罗马教皇统治欧洲的一切,社会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学禁锢。蒙古铁蹄踏碎了城市,摧毁了农田,动摇了欧洲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为西方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表明蒙古西征(  )

①导致西欧文艺复兴的发生           ②打击欧洲的基督教势力

③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到来           ④促进欧洲近代科技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西征之后,信奉萨满教和佛教的蒙古在以东正教信众为主的西西伯利亚建立起信奉伊斯兰教的钦察汗国;1256年在以穆斯林为主的两河流域建立伊利汗国,并实行亲基督教政策;1295年伊利汗国大汗宣布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做法反映出(  )

A.外来政权的文化认同进程    B.因俗而治的国家治理观念

C.蒙古西征推动了文化传播    D.政局形势影响了宗教政策

11.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B.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C.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12.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蒙古王朝的西征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提供了生存的支点,那么伊利汗国的瓦解则给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制造了发展的机遇。该学者旨在说明蒙古西征(  )

A.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    B.推动了区域政治格局的变动

C.为本民族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D.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阿姆河和印度河流域……曾归波斯帝国所有,后来被亚历山大征服,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竭力保持其传统,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那些继希腊人之后统治此地的民族大多是从北方草原而来的游牧部落(如帕提亚人、斯基泰人、大月氏—贵霜人)。他们自身没有带来与定居文明相等的文化,只好对原来的希腊化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所以,希腊化文明的薪火并未随着希腊人的消失和游牧民族的到来倏然熄灭,而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承和改造。

——摘编自杨巨平《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位》

材料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亚历山大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结婚,同时,他的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是如何在被征服地区进行文化建构的?归纳远东希腊化文明在希腊人消失和游牧民族的到来后没有“倏然熄灭”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共同影响。(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战争与文化交锋”的关系?(6分)



小练习十一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些城市均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密切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联系,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重构,故选 D项;亚历山大的东征是以血腥暴力的方式对外扩张,排除A项;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是以亚历山大东征为基础,而非希波战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文化的传播,与罗马扩张无关,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从希腊语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希腊语的分布范围较广,结合历史知识可知,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通过东征,在这一区域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希腊文化随着军事征服被广泛传播,公元前185年处于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仍然以希腊文化为主导,故选A项;古希腊是欧洲文化源头这一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该示意图中主要体现的是希腊语在亚、非、欧的分布情况,排除B项;示意图只能看出希腊语的分布范围,且希腊化时期是文化融合而非单方面同化,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古希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东西交流有促进作用,但从这幅希腊语分布示意图中,难以直接体现出古希腊是东西交流桥梁这一作用,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他们都为自己的王朝寻找一个保护神”,可得塞琉古王朝统治者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故选B项;“这种保护神来自奥林匹亚诸神”,说明塞琉古王朝有吸收借鉴希腊文化,但这不是塞琉古王朝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但这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亚历山大大帝对被征服地区采取联姻、政治联合、宗教宽容等措施,将当地民族纳入统治集团,有利于减少统治的阻力,扩大统治基础,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古希腊民主政治,且据所学可知实行君主专制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迅速瓦解,维护了“长久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对帝国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帝国统治,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发行的银币通过浮雕的形式再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的战斗场景,这体现该款银币的图画成为了解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历史的重要工具,故选D项;银币浮雕形象再现战争场景,并未再现战争促进欧洲与印度文明的交流融合,排除A项;该款浮雕反映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成就,但不能反映艺术服务国家长期战略发展,排除B项;银币构图变化没有推动欧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和互相借鉴,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专制的兴起使文学家们失去了自我……矫饰多于率真”及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专制的兴起影响了文学创作风格,说明文学创作风格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C项;据材料“专制的兴起使文学家们失去了自我”可知,专制体制的建立导致文化中心的转移,而不是文化中心转移导致专制体制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风格受到专制制度的影响,不是希腊传统社会遭到外来文化冲击,排除B项;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与材料“文学作品贵族化……矫饰多于率真”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蒙古帝国领土横跨欧亚及中东,在东半球各文明间搭建桥梁,为全球范围内民族交流打下基础并扩展、加强了世界体系,这些内容都强调了蒙古征战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C项;学者重点强调的是蒙古帝国在各文明之间搭建桥梁、对世界体系的扩展和加强作用,推动帝国疆域的空前辽阔只是一方面,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蒙古征战对世界不同地区文明交流、世界体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而不是聚焦于蒙古帝国自身实力,不能得出使蒙古帝国实力达到鼎盛,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世纪,而全球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6世纪,二者不相关,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列班·扫马的旅行始于1275年左右,他从元大都出发,经过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盆地,翻越昆仑山脉,经中亚诸国抵达巴格达,在伊利汗国停留数年后,奉命出使拜占庭、意大利、法国等国,与材料图片路线相符,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而材料图片的起点是大都,排除A项;在1236年至1241年期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领约15万大军,从伏尔加河东岸出发,开始了对欧洲的征服行动,与材料出发点大都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图片中的大都可以推断,图片所示应该是元代,而元代没有匈奴,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蒙古西征没有直接导致文艺复兴的发生,故①错误;动摇了欧洲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经济基础,这表明蒙古西征打击了欧洲的基督教势力,故②正确;启蒙运动产生于 17世纪,蒙古西征距离启蒙运动时间较远,不能直接推动启蒙运动的到来,故③错误;材料指出蒙古西征带来了先进技术,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这促进欧洲近代科技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自身信奉萨满教和佛教,但其在征服了以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地区后,建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汗国,且实行过亲基督教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蒙古在西征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宗教信仰上的转变,逐渐有一部分人改信了当地的宗教,故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这有助于蒙古对广阔疆域的稳定统治,故选D项;结合所学外来政权的文化认同强调蒙古对所统治地区的宗教信仰有认同感及归属感,材料强调蒙古自身信奉萨满教和佛教,蒙古在征服地区实行与萨满教和佛教不同的宗教,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未涉及文化认同的进程,排除A项;结合所学因俗而治的国家治理观念强调国家在不同地区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材料强调蒙古在以东正教信众为主的地区建立起信奉伊斯兰教的汗国,东正教属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是不同的宗教,在以穆斯林为主的地区建立汗国,实行亲基督教政策,穆斯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是不同的宗教,故未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例如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材料强调蒙古在所征服地区的统治策略,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蒙古西征过程中,有技能的人被掠至中国,并参与到生产中,这本身就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并改造了蒙古的火药技术,在欧洲战争中大显神威,这更是技术交流的直接体现,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蒙古西征过程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但并未明确说明这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且材料的主要焦点在于技术交流和传播,而非单纯的人口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来组织被掠来的人从事生产,这更多体现了对特定人群的管理和组织,而非生产分工的细化。生产分工的细化通常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进一步划分和专业化,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然阿拉伯人改造的火药技术在欧洲战争中大显神威,但材料并未明确说明这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整体革新。社会革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仅凭一项技术的传播和影响难以断定其是否促进了整个社会的革新,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蒙古西征对当时的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为新的政治力量(如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伊利汗国的瓦解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动荡,为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与蒙古西征无关,排除A项;“为本民族开疆拓土、建立帝国”描述的是蒙古西征的直接目的或结果之一,但它并没有解释奥斯曼帝国为何能从蒙古西征和伊利汗国瓦解中受益,排除C项;虽然蒙古西征确实对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影响,但这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扩张机遇无直接关联。民族分布的变化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不足以单独解释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排除D项。

13.【答案】

(1)文化建构: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当地文化。(2分)

原因:希腊化文明的包容性;游牧民族自身文化发展水平低;游牧民族对希腊化文化采取拿来主义;游牧民族传承和改造希腊文化。(6分)

2)共同影响:扩大了帝国的统治范围;促进了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有利于欧亚商贸交流与发展;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答三点即可,6分)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破坏。(2分)

3)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锋,对文化发展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战争给被征服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严重破坏,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另一方面,战争打破了各地区间的疆界,使不同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重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进步。(每点2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