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发表时间:2025-05-19 21:01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学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1999—200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移民问题的报道,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这(  )

A.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欢迎    B.导致国家内部文化冲突严重

C.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    D.凸显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

2.19世纪,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欧洲人口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海外移民寻找出路,而铁路和汽船能够有效地将大批的人运过大陆和海洋。这反映出(  )

A.欧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B.交通工具进步促进移民数量增加

C.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人口流动    D.海外移民有效解决人口膨胀问题

 3.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密西西比河以东的五大印第安部落迁往联邦指定的地区。截至1875年,已有27万多印第安人被限制生活在100多个保留地内,划分明确的地理界线以此与白人隔离。这些措施(  )

A.激发了黑人奴隶的反抗    B.促进印第安文明进一步发展

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暴露出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

4.据图推知,大西洋两岸人口转移(  )

A.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促进大西洋航运业的发达

C.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促使英国成为制造业中心

5.1872年,阿根廷何塞·埃尔南德斯创作的史诗中,讴歌了一位阿根廷混血的高乔歌手和英雄,独创了西班牙语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的民族语言,塑造了高乔人的形象。这反映出(  )

A.阿根廷诗歌文化的繁荣    B.拉美人找寻自身文化认同

C.西班牙语是拉美流行语    D.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动

6.1823年,美国联邦政府规定每年拨款1万美元用于“教化印第安人,防止临近美国边疆定居区的印第安部落衰落和灭绝”。与此同时,许多宗教团体纷纷到印第安部落传教建立日校和学习手工技术的寄宿学校,向印第安人推行文明教化的使命。美国此举意在(  )

A.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    B.传播启蒙思想成果

C.削弱印第安人族群认同    D.推动工业革命扩展

7.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700年、1891年和1947年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表


民族出身
1700年
1891年
1947年




人数(千人)
%
人数(千人)
%
人数(千人)
%
欧洲人
0
0
3090
94.2
7602
98.6
土著民族
300
100
111
3.4
59
0.8
其他人(华人等)
0
0
79
2.4
48
0.6
合计
300
100
3280
100
7709
100


A.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印第安人遭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B.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使该地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

C.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澳大利亚社会的显著特征

D.华人到澳大利亚主要是由于国内人地矛盾的加剧

8.1860年,澳大利亚淘金热核心地带(“维多利亚殖民地”)新辟矿区基础设施落后,新鲜蔬菜与副食品难以实现远程补给,欧洲矿工不擅长农业。1871年以来,矿区的华人逐渐创立了蔬菜供给体系。由此可知(  )

A.南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矿业经济为主B.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C.世界市场需求促进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D.华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发中有历史能动性

9.下表中甲、乙、丙、丁代表了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2.4
1.6
5.1
9.0
18.3
13.1
8.1
7.4
18.3
19.2
22.7
24.9
60.6
65.8
63.9
58.3


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动了人口消长    B.三角贸易导致了乙地人口的衰减

C.欧洲白人移民使丙地人口增长加快    D.疾病和殖民屠杀导致丁地人口变化

 10.下面是1870年6月13日美国《哈泼斯周刊》刊登的漫画《“华工彗星”》。漫画中的中国劳工像一颗炽热的彗星,横穿天空,地面上是对其“感兴趣”的多个党派在对准、凝视着“华工彗星”,而工人们则对其显示出敌意。该漫画折射出赴美华工(  )

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    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

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

11.1900年,梁启超造访旧金山唐人街时发现,姓氏和方言成为当地华人连接“宗族”的重要纽带,甚至出现将真正的宗亲关系置之不理而搞多姓联宗的情况。这反映了华人(  )

A.宗族构建的随意性    B.应对陌生环境的务实性

C.文化认同的模糊性    D.保存文明根脉的必要性

12.1864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及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  )

A.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

C.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D.晚清华工出国得到一定的权益维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世纪中叶后,对英国来说,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具有极大的诱惑力。1852年,英国驻华领事们在关于中国苦力“使用价值”的调查汇报中指出: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人们,很适合在热带地方工作。中国人体格结实,有耐力,足以应付一般的田间劳作。美国也得出相同结论。当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苦力有巨利可图时,便开始大肆招募起来。从1848年到1882年,运至太平洋沿岸地方的华人达30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法两国经过多次洽谈磋商,最终中国同意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法国驻华使馆武官认为:中国北方的劳工,朴实、强壮、耐劳、听话,可适应我们的气候。他们可以干重活,做苦力,挖土方。截至1918年10月,法国招募华工人数为36963人。

晚清时期前往美国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和新鲜的思想影响着家乡。他们在家乡参股修公路,建工厂,兴教育,办医院,同时还传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办法和工业文明。他们新建的楼房,洋气十足,成为新的侨乡景观和标志性建筑。有些侨乡的语言也发生变化,见面喊“哈啰”,分手说“拜拜”。                       ——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招募华工的不同,并分析两次招募华工的原因。(8分)








(2)据材料,说明铁路华工在推动家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5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