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发表时间:2025-05-19 21:01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学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1999—200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移民问题的报道,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这( )A.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欢迎 B.导致国家内部文化冲突严重 C.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 D.凸显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 2.19世纪,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欧洲人口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海外移民寻找出路,而铁路和汽船能够有效地将大批的人运过大陆和海洋。这反映出( )A.欧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B.交通工具进步促进移民数量增加 C.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人口流动 D.海外移民有效解决人口膨胀问题
|
民族出身 | 1700年 | 1891年 | 1947年 | |||
人数(千人) | % | 人数(千人) | % | 人数(千人) | % | |
欧洲人 | 0 | 0 | 3090 | 94.2 | 7602 | 98.6 |
土著民族 | 300 | 100 | 111 | 3.4 | 59 | 0.8 |
其他人(华人等) | 0 | 0 | 79 | 2.4 | 48 | 0.6 |
合计 | 300 | 100 | 3280 | 100 | 7709 | 100 |
A.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印第安人遭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B.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使该地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
C.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澳大利亚社会的显著特征
D.华人到澳大利亚主要是由于国内人地矛盾的加剧
A.南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矿业经济为主B.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C.世界市场需求促进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D.华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发中有历史能动性
地区 | 1650年 | 1750年 | 1850年 | 1900年 |
甲 | 2.4 | 1.6 | 5.1 | 9.0 |
乙 | 18.3 | 13.1 | 8.1 | 7.4 |
丙 | 18.3 | 19.2 | 22.7 | 24.9 |
丁 | 60.6 | 65.8 | 63.9 | 58.3 |
A.甲地因人口替代推动了人口消长 B.三角贸易导致了乙地人口的衰减
C.欧洲白人移民使丙地人口增长加快 D.疾病和殖民屠杀导致丁地人口变化
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 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
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
A.宗族构建的随意性 B.应对陌生环境的务实性
C.文化认同的模糊性 D.保存文明根脉的必要性
A.诱骗华工出国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
C.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D.晚清华工出国得到一定的权益维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世纪中叶后,对英国来说,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具有极大的诱惑力。1852年,英国驻华领事们在关于中国苦力“使用价值”的调查汇报中指出: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人们,很适合在热带地方工作。中国人体格结实,有耐力,足以应付一般的田间劳作。美国也得出相同结论。当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苦力有巨利可图时,便开始大肆招募起来。从1848年到1882年,运至太平洋沿岸地方的华人达30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法两国经过多次洽谈磋商,最终中国同意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法国驻华使馆武官认为:中国北方的劳工,朴实、强壮、耐劳、听话,可适应我们的气候。他们可以干重活,做苦力,挖土方。截至1918年10月,法国招募华工人数为36963人。
晚清时期前往美国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和新鲜的思想影响着家乡。他们在家乡参股修公路,建工厂,兴教育,办医院,同时还传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办法和工业文明。他们新建的楼房,洋气十足,成为新的侨乡景观和标志性建筑。有些侨乡的语言也发生变化,见面喊“哈啰”,分手说“拜拜”。 ——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招募华工的不同,并分析两次招募华工的原因。(8分)
(2)据材料,说明铁路华工在推动家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