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三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发表时间:2025-05-19 20:58 选必三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1.古赫梯王国的节日数量众多,来自地方的神灵信仰也被纳入国家节日庆典。节日庆典多在首都举办,国王接见来自各地的官员,也会巡视一些宗教圣城和重要行政中心。古赫梯王国的节日活动( ) A.体现了君权神授的理念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C.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D.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
A.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国宫殿建筑缺乏创新 C.古巴比伦王国的遗产被继承 D.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 3.人类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项中,与下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A.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C.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 D.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4.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如《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于西汉的东方朔,《汉武帝故事》托名于东汉的班固;东晋葛洪辑抄后的《西京杂记》仍将作者标注为东汉名士刘歆。这一现象折射出( ) A.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 B.文学呈现玄学化和世俗化并存的特点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 D.南方社会对中原文化存在一定归属感 5.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6.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衣冠”,衣冠既可以用来代指士大夫,也可以用来代指文明礼教。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经把西晋末年中原缙绅、士大夫等举家南迁称为“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士人热衷吸取前朝的教训B.战乱影响人们生活环境 C.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D.统治者追求服饰中原化 7.日耳曼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以后,首先是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这种“赏赐”和“瓜分”打破了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进了封建大领地的形成。材料意在说明日耳曼人大迁徙( ) A使罗马帝国领土四分五裂 B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 C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D促进了亚欧文明深度融合 8.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到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从而引发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冲击。据此推知,在这一过程中( ) A.亚欧大陆腹地区域文化进行了重构 B.贵霜帝国率先统合亚欧文明成就 C.罗马帝国接纳了大批蛮族部落力量 D.秦汉北方农耕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9.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表1)。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10.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下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犹太难民移民上海 11.下表所示为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12.古代希腊人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希腊式城邦国家。这表明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 ) A.推动了希腊城邦的统一 B.动摇了民主政治的根基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 材料二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真正具有“闯关东”的意义,应是乾隆五年(1740)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所以,山东、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东北谋生,就要“闯关”,即闯山海关。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才最终下令废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摘编自李治亭《‘闯关东’与‘走西口’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 1979—2013年深圳人口变化 ——《快速移民城市深圳人口增长的时空特征及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闯关东”移民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2013年深圳人口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10分) 选必三第六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古赫梯王国通过节日活动整合地方信仰、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体现其国家治理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来源于神,材料强调古赫梯王国的节日活动,未涉及其国王的权力来源,排除A项;结合所学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材料强调古赫梯王国的节日活动,未涉及古赫梯王国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形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古赫梯王国的节日活动有哪些形式,未涉及这些节日活动的花费情况,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横跨三洲的大帝国,苏萨宫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亚欧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这说明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故选A项;苏萨宫廷实际上展示了波斯人对多种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能力,并非简单的模仿或缺乏创新,排除B项;苏萨宫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亚欧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C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C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未涉及大流士一世在被征服地区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故“乙”族群是赫梯人,结合所学赫梯人是已知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之一,他们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故选A项;结合所学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并非赫梯人制定,排除B项;结合所学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制度,与赫梯人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而不是赫梯人,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建立了东晋,西汉和东汉都是大一统的朝代,其统治重心在北方,托名于前代贤士这反映了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故选D项;材料“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体现不出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文学的内容和特点,排除B项;材料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排除C项。 5.【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北击匈奴使得农牧分界线在长城一线,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导致农牧分界线总体上南移,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格局有了较大变化,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A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导致的北方农业范围缩小,而畜牧业范围扩大,农牧业的分界线变化与江南开发并无必然关联,排除B项;农牧分界线的南移是政局变动引起的,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耕经济的渐趋衰退,南北朝之后农耕经济的范围就又增加了,农牧分界线又发生了变化,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虽然当时存在气候变迁,但是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主要受到政局的影响,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衣冠南渡”的主要表现是士大夫与文明礼教的扩展,结合所学西晋人口南迁的史实,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民众南迁,故选B项;材料说强调的是人口和文化南移的原因,士人吸取前朝教训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儒家学说早在汉代就已向南方传播,且是由汉朝政府推动,排除C项;“衣冠南渡”不仅仅是指服饰,还有文明礼教的南移,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日耳曼人大迁移以后,促进了西欧土地分封制和大型封建领地的形成,所以日耳曼人大迁徙加速了西欧封建化的进程,故选B项;在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而不是使罗马帝国领土四分五裂,排除A项;破坏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有利于日耳曼人走出原始社会,并未对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亚洲文明并无关联,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促进亚欧文明深度融合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在公元前2千纪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期间受到了北方游牧部族的冲击,这种大范围的冲击引发文化的融合与变革,从而对亚欧大陆腹地区域的文化进行了重构,故选A项;贵霜帝国的兴起于公元1世纪,晚于题干所述时期,且并未率先统合亚欧文明成就,排除B项;罗马帝国主要位于地中海地区,并不直接位于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腹地,且其接纳蛮族部落的时间主要在公元后,与题目所述的时间段不符,排除C项;秦汉时期是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晚于题干所述时间范围,且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并未因北方游牧部族的入侵而面临严峻挑战,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故选D项;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西对比,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片,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000年期间,欧亚大陆气候变化频繁,这导致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变化,一些地区的干旱化和草原化加速了亚欧大陆偏北地区众多游牧民族的迁徙,故选A项;自明朝至民国,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从图片看,这一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不大,这一时期移民的原因主要是谋求生计、逃避战乱、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传统的继承等,排除B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开始向澳大利亚移民,最初是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对原材料需求的需要,不是因为气候变化,排除C项;犹太难民移民上海,是二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大批欧洲犹太移民来到上海,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可知,班图人的迁徙促进了非洲不同地区的交流和新民族、新部落的形成,故选B项;班图人属于铁器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比南非地区的青铜文明更加发达,排除A项;班图人的迁徙主要非洲地区,与西亚地区的阿拉伯无关,排除C项;撒哈拉以南地区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材料中“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希腊式城邦国家”,这必然会将希腊文化带至周边地区,扩大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故选D项;希腊各城邦独立自主, 并未统一,排除A项;材料主题是“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未涉及民主政治,排除B项;“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离不开战争手段,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背景: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伴随民族冲突; 过程: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 影响:改变了旧的政治格局,建立诸多新政权;都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7分)(背景,过程各2分,影响3分,共7分) (2)影响:促进了东北的开发,有利于边疆巩固;加强了东北和内地交流,促进民族交融;缓解了山东等地的人口压力,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为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开发东北奠定基础。(8分) (3)趋势:总体成上升趋势,1993年以后增速放缓。(4分) 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人口流动,深圳是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吸引大批外来移民;(2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2分)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外迁或者升级,致使外来人口的增长变缓。(2分)
文章分类:
历史-教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