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五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练习

发表时间:2025-05-19 20:56

第五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读下面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约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
社会特征:等级森严;带有强烈的神权色彩。
相关谚语:“贵族永远是贵族,永远享受特权,贱民永远是贱民,永远活在最底层”“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A.古代西亚的法治文明    B.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代美洲的宗教神学    D.古代日本的幕府统治

2.在古老印度的吠陀文化中,描绘的关于种族划分以及与诸神起源有关的早期文化元素被婆罗门教吸收后,又融入到佛教体系之中,并且发展成佛教造像艺术时常表现的对象。这可以说明,古代印度(  )

A.造像艺术蕴含世俗色彩    B.宗教观念阻碍科学发展

C.外来文化占据中心地位    D.文明演进体现文化交融

3.据图1可知,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  )

图1

A.体现了早期文明统一与多样化发展    B.反映了世界各地区的文化频繁交流

C.说明文字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D.彰显海洋文明更有利于文字的延续

4.为达到“绛帐有执经之讲……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的目的,高丽王朝“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续写亡篇,连书阙典”。上述材料表明(  )

A.高丽王朝的史学受到儒学影响    B.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

C.朝鲜半岛文化传入了中原地区    D.中华文化的包容创新

5.17至19世纪,朝鲜流行绘制《天下图》,大量引用被当时中国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不足为训的《山海经》的内容,认为《山海经》中的青丘国、君子国即朝鲜。同时绘制的《中国图》中将日本列为“四夷”,而朝鲜则被纳入中华文明版图。这表明当时的朝鲜(  )

A.高度认同中华文化    B.警惕日本殖民扩张

C.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D.近代制图技术进步

6.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东欧
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
南亚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成为东西文明的纽带
西欧
基督教成为文化符号,教权与王权竞争共存
东亚
融汇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历史上只有极少数民族的文字是“自源”(独立创造)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都属于受汉字影响的“借源”(借用参照)文字,它们都成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使用“借源”文字的这些国家(  )

A.在变革中坚守文化传统    B.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

C.深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    D.进行制度与文化创新

8.盛唐时期,茶文化传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后来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不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对于茶道仪式和茶室的改进方面,也处处体现着茶道的精神理念。其秉行的“和”“敬”“清”“寂”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着现代日本茶道的发展。据此可知,日本茶道的发展(  )

A.彰显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B.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全面扩展

C.属于商品流动的必然结果    D.反映出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

9.3—9世纪,玛雅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和建筑,如帕伦克、乌斯马克、特克斯科科等。玛雅人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玛雅文字,用于记录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玛雅人与外界联系密切    B.玛雅人建立统一的国家

C.玛雅农业文明逐渐衰退    D.玛雅文明呈现繁荣景象

10.1519年西班牙人描述道:“(特诺奇蒂特兰的公共广场)每天都有6万多人在这里聚会,商人和顾客交易着食品和用黄金、白银、铁板、青铜、骨料、贝壳、龙虾壳和羽毛制成的小饰品等。还有些房子里面,可以花钱为人制作饭食和饮料。”这展现了(  )

A.南美洲印加文明的辉煌    B.西班牙城市化发展滞后

C.阿兹特克人商业的繁荣    D.西欧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1.印度古代算学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朋友们玩耍撕扭的时候,撕断了一串珍珠。六分之一的珠子落在地上,五分之一落在柜上,美女拾去了五分之一,仆人拿了十分之一,只有六颗珍珠留在穿珠子的线上,请问:这一串珍珠共有多少颗?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算学(  )

A.源自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领先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

C.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    D.注重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12.“轴心时代”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尤其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们告知后人关于人性的重要信息,尊重生命的神圣权利即是宗教。”这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除诞生了中国儒道思想、希腊著名哲人外,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是诞生了(  )

A.佛教    B.印度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三文化广场”(见上图)是由代表三种不同文化内涵的建筑组成:古代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祭坛遗址、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筑的教堂以及20世纪50年代现代建筑风格的外交部大厦,这些建筑奇妙地共存于一个广场上。它的“灵魂”是铭刻在广场纪念碑上面的碑文“1521年8月13日,曾经被夸乌特莫克(阿兹特克人首领)捍卫着的特拉特洛尔陷入科尔特斯(西班牙殖民者)之手。这不是胜利,也不是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日的墨西哥。”

——摘自张家哲《站在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上》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评价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小练习第五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A
D
C
A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A










1.【答案】B【解析】约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是古印度种姓制度逐渐成形和固化的阶段,等级森严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最为重要的特点,种姓制度又与婆罗门教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而社会谚语则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世袭性,综合可知材料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故选B项;材料社会谚语反映社会阶层严重固化,与法治社会强调的公正法治不符,排除A项;古代美洲宗教神学只与材料“带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相符合,排除C项;古代日本在公元12世纪确立幕府统治,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吠陀文化中的种族划分和诸神起源的元素被婆罗门教吸收,并融入到佛教体系之中,最终成为佛教造像艺术的表现对象。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融和整合,故选D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文化元素在不同宗教间的传播和融合,而非造像艺术的世俗性,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宗教观念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此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外来文化元素(如吠陀文化)的引入,但并未表明这些外来文化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占据了中心地位,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发明了某种形式的文字。虽然这些文字系统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满足了记录信息、交流和传承知识的基本需求,即体现出早期文明的统一性;不同文明发明了不同的文字系统,例如古埃及有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有楔形文字,古印度有图像文字,中国有甲骨文等;每种文字系统都是基于其所在文明的特定语言,这些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各不相同,即体现出早期文明的多样性。综上,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生产出稳定的食物供应,从而支持人口增长和定居生活。农业的出现是人类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关键,为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是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商朝的甲骨文得到了延续,但中国不属于海洋文明,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 “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 以及 “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 可知,高丽王朝在教育和史学方面的举措体现了对儒学倡导的伦理道德的追求,表明其史学受到儒学影响,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了高丽王朝在文化方面的部分举措,不能表明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
过度解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高丽王朝学习借鉴中原文化,而不是朝鲜半岛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高丽王朝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创新,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17至19世纪,朝鲜在绘制《天下图》时将中国文人轻视的《山海经》奉为圭臬,且以将朝鲜纳入中华文明版图为荣,这是对中国文化高度认同的表现,故选A项;17—19世纪,日本尚未开始殖民扩张,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并未反映朝鲜民族文化及其特色,所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主要表达的是朝鲜地图绘制的内容,并未交代其地图绘制技术,且并未将这一时期的地图绘制技术与之前的进行比较,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近代制图技术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中世纪时,美洲尚未被发现,所以美洲文化不可能融入到东欧文化中,故①错误;南亚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在东西方主要通过陆路交通进行交流的中世纪,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故②错误;西欧在中世纪的文化符号主要是基督教,而教权与王权的竞争并存也是其典型特征,故③正确;东亚以中国为中心,融汇了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字属于借鉴汉字创造的“借源”文字,这说明这些“借源”文字的国家深受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借源”文字的国家模范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并不属于“在变革中坚守文化传统”,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无中国文化借鉴周边国家文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朝鲜、日本和越南模范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并无制度创新的内容,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传入日本后,不仅被接受,还衍生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且茶道精神(如“和”“敬”“清”“寂”)和仪式都深深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这说明外来文化在日本得到了本土化的转化和发展,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儒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且“全面扩展”这一表述过于绝对。茶道虽然可能受到儒家思想的一定影响,但不能说它是儒家文化的全面扩展,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商品流动与茶道发展的直接关系。茶文化的传播和茶道的形成,虽然可能与贸易有关,但并非仅仅是商品流动的必然结果,排除C项;题目中并未直接说明茶道的发展反映了日本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虽然茶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但将其描述为“巨大变化”则过于夸大,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描述,玛雅地区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城市和建筑,这表明当时玛雅地区的城市建设得到了显著发展。同时,玛雅人还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系统,用于记录多方面的信息,这体现了玛雅文明在文化和知识方面的繁荣。综合这两点,可以推断出玛雅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繁荣景象,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玛雅人与外界的联系情况,因此无法从题目信息中推断出这一点,排除A项;题目中虽然提到了玛雅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和建筑,但并未说明这些城市和建筑是否属于一个统一的国家。此选项无法从题目信息中直接得出,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玛雅农业文明的发展状况,因此无法判断其是否逐渐衰退,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由“特诺奇蒂特兰”可知,这是阿兹特克人所在的城市,由“商人和顾客交易着食品和……小饰品等”、“可以花钱为人制作饭食和饮料”可知,这是展现阿兹特克人商业活动及其繁荣景象,故选C项;由“特诺奇蒂特兰”可知,这是阿兹特克人所在的城市,不属于印加文明,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阿兹特克人商业的繁荣,并不是西班牙城市化的反映,所以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美洲文明,而不是西欧市民,所以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题目中所描述的情境充满趣味性,让复杂的算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印度古代算学的特色,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展示出印度古代算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目中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不能说明印度古代算学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排除B项;此题主要是通过实际情境来求解问题,尽管这个问题需要一些思维活动,但并未展现出特别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的特点,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公元前6世纪,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符合题干时间“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故选A项;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在题干时间900年后,排除B项;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在题干时间500年后,排除C项;7世纪初,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在题干时间1100年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评价:三文化广场展现了墨西哥历史文化的时代性(多元性)和包容性(2分)

时代性: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代表了古代印第安文明,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代表了殖民地时期的文化,而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则代表了现代文化。(2分)三文化广场体现了墨西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变迁,也是研究墨西哥人口迁徙历史发展(或拉丁美洲族群变化或美洲移民)的重要史料。(1分,任答1点)

包容性:三文化广场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铭记历史、包容发展体现了墨西哥发展进程中民族与文化认同;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等。(2分,任答1点)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