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的形成 练习发表时间:2025-05-19 20:54 欧洲文化的形成 1.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在《理想国》中,将公民分为三个等级,他们有不同的品质,承担不同的职责,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加入了不同成份。柏拉图的这一思想( )
A.主张按职业划分公民的等级 B.显示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C.认为雅典不宜实行民主政体 D.带有较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 2.阿那克萨哥拉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和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被雅典公民驱逐出城邦;阿尔克迈翁试图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人体和疾病,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法律有保守和狭隘性 B.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 C.缺乏科学与理性精神 D.民主政治发展受到阻碍 3.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印度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一开始都是口述作品,这些作品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情况下仍能流传;但讲到税务登记和复杂的官僚制度,就要等到部分表意的文字出现后才应运而生。材料强调了( ) A.文学作品的传播无需文字 B.表意文字对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C.记事与国家管理催生文字 D.文字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前提 4.下列材料表明古希腊史学( )
A.成为欧洲史学的源头 B.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解释历史 C.带有中西交流的印记 D.以神话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 5.共和国早期古罗马人过着耕田征战的生活,造物粗糙简单但经济实用,他们推崇勤劳质朴勇敢的品质,鄙视精美奢靡的造物之风;到了共和制晚期,随着对外扩张与掠取,古罗马人开始大量使用金银器,日常生活也有了更多物质享受。这体现了( ) A.罗马奢靡之风骤然兴起 B.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C.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D.罗马帝国扩张蕴藏着危机 6.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一国两语”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 A.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B.为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C.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D.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的产物 7.在罗马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直径范围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从人口数量看,罗马市政当局认为5万人是最为合适的。由此可知,古罗马城市规划注重( ) A.建设网络化的交通 B.发挥城市的经济功能 C.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D.保持城市规模的适度 8.13世纪下半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引入基督教信仰,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并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使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说明经院哲学( ) A.阻碍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B.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精神 C.蕴含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本质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大学兴起 9.活跃于12世纪的思想家比埃尔·阿倍拉德称:“通过搜集一些明显不同的观点,我期望激发青年读者去推动自己达至追求真理的境界。这样,他的才智就会因他的调查研究而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思想( ) A.顺应人文主义的思想潮流 B.反映了传统社会结构受冲击 C.意在发扬智者学派的观点 D.蕴含着提倡怀疑理性的精神 10.在骑士文学作品中,某些英雄骑士在出名之前,如果生长在商人、手工业者或农民家庭,往往被解释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他的贵族血统不被外人所知。而那些表现不佳、声名狼藉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的出身。这反映了欧洲中世纪( ) A.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B.英雄骑士受到崇敬 C.贵族推行抑商政策 D.参战是骑士的职责 11.拜占庭金币流通于欧亚商路,行会由市政官监督定价;《罗马法》经基督教伦理改造,圣索菲亚穹顶吸收波斯技术,希腊典籍经修道院传至意大利。这表明拜占庭帝国( ) A.融合多元文明的综合体系 B.形成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 C.坚守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 D.垄断东西贸易的定价权利 12.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 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13.13世纪蒙古统治以来,记述俄罗斯民族发展历程的编年史不断涌现,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壮士歌”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这有利于俄罗斯( ) A.强化中央集权 B.吸收东方文化 C.增强民族意识 D.建立国家教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方文化中所关注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最根本的特征即是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再到萨特“他人是地狱”,无不强调人是宇宙中最崇高的造物,“人是万物的尺度”。 ——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是作为群体的人。有学者论述,世界文明包括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开放,游牧文明强悍,而农耕文明讲究合作。中华民族即属于讲究合作精神的农耕文明,这种合作有两层内涵:一是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相融相生,二是人与人的合作共处。因此,农耕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绝不以个体人的存在为基础,而是以亲族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即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共同的生存基础。在这里,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彰显,而是体现在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等级有序的伦理道德上。 ——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1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以及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9分) 欧洲文化的形成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1.【答案】B【解析】拉图把公民分为三个等级,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体现对社会分工的理性思考,故选B项;柏拉图按品质对公民进行划分,排除A项;柏拉图不是反对民主政体,他反对的是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政治下的民主,排除C项;古希腊是奴隶社会,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阿那克萨哥拉和阿尔克迈翁因为他们的理性解释和实验观察而被惩罚,这表明当时的雅典社会更倾向于宗教神学的解释,而不是科学和理性的探索。阿那克萨哥拉和阿尔克迈翁的遭遇反映了古代雅典社会在宗教神学的影响下,对科学和理性探索的压制,故选B项;虽然陪审法庭的判决可能反映出法律的保守性,但材料更主要地体现了宗教神学对科学理性的排斥,而非法律的狭隘性,排除A项;古代雅典在某些时期和领域确实表现出科学与理性精神,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缺乏科学与理性精神,排除C项;题目中的情况虽然发生在民主政治的背景下,但主要反映的是对科学和理性的压制,而不是民主政治本身的发展问题,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这类文学作品最初是口述作品,说明在文字出现前人们通过口述等方式记事,随着文明发展,单纯口述难以满足需求,文字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记事,当涉及到税务登记和复杂的官僚制度等国家管理事务时,需要更精确、规范的记录和传达方式,部分表意文字应运而生,这表明国家管理方面的需求也促使了文字的产生,故选C项;题干仅提及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情况下能以口述形式流传,但不能就此得出所有文学作品的传播都无需文字的结论,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文字出现与税务登记、复杂官僚制度等国家管理事务的关系,并非主要围绕表意文字对文明产生的重要性展开,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文字出现与税务登记、官僚制度等国家管理事务相关,而并不是文字出现与国家产生的关系,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由“未必可信”、“我认为他是乘着船去的”、“金钱比军备更为重要”、“有充足的给养……他们会很容易地得到胜利的”可得,希罗多德对波斯海军成员投奔希腊的方式不盲目相信传说,而是依据自己的判断给出观点,修昔底德从金钱对军备及战争结果的影响角度分析特洛伊战争,都体现了用理性思维解释历史,故选B项;题干主要展示古希腊史学家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看法,未体现古希腊史学在欧洲史学中的源头地位,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中两段内容主要围绕古希腊相关历史事件,没有涉及中西交流,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事例并非以神话作为史学研究对象,而是对希波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早期古罗马人……鄙视精美奢靡的造物之风”,“随着对外扩张与掠取……日常生活也有了更多物质享受”可知,随着对外扩张和掠取,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正是社会变迁对流行风尚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提到的是随着对外扩张与掠取,古罗马人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不是骤然兴起,排除A项;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强调了社会变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只是描述了扩张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并没有反映出扩张带来危机,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出现“一国两语”现象,这是罗马国家语言文化出现分裂的表现,为罗马帝国政治分裂埋下隐患,故选B项;东、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人民使用不同语言,阻碍文化交融,排除A项;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人民使用拉丁文,没有融入希腊化时代,排除C项;贵族上层拉丁文与希腊文并用,不是因俗而治的体现,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直径范围太长……对城防不利”,“人口数量……5万人是最为合适的”可知,材料明确提到罗马建筑师对城镇直径的限制,以及市政当局对人口数量的适宜性的看法,它指出了古罗马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规划时考虑到城市规模的合理性,确保既不过大也不过小,以利于有效的管理和防御,这些都反映出古罗马城市规划注重保持城市规模的适度性,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内部交通系统的信息,因而无从判断交通状况,排除A项;虽然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可能会间接影响到其经济活动,但这不是材料的主要关注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规模及其对管理、防御的影响,而非经济功能,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具体提到诸如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由“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引入基督教信仰”、“自然法则”、“理性训练”可得,经院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故选B项;经院哲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这促进了人们对宗教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质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后来的宗教改革,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启蒙运动主要发生在17、18世纪,其思想本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等级特权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经院哲学主要是在中世纪,二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以经院哲学与启蒙运动的思想本质存在显著的差异,排除C项;题干所述强调的是经院哲学的发展引入了理性思想,但这与文化传播和大学兴起并无直接关联,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阿倍拉德明确提到通过搜集明显不同的观点来激发读者去追求真理,这体现了对已有观点的怀疑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他鼓励读者通过调查研究来使自己的才智变得敏锐,这本身就是一种怀疑和理性的结合,故选D项;12世纪文艺复兴尚未发生,A项时空不符,排除A项;传统社会结构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相对稳定且长期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权力分配、社会阶层等,题目中阿倍拉德的思想主要倡导的是一种怀疑精神,更多是在思想层面上的挑战和质疑,而非直接针对社会结构的变革,排除B项;智者学派强调感觉和经验的重要性,反对绝对真理的存在,认为知识是相对的,阿倍拉德的思想更多地是强调理性思考和怀疑精神,而非否定真理的存在或依赖感觉和经验,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英雄骑士出身会被美化,而表现不佳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的出身,这体现了中古欧洲人们对英雄骑士的崇敬,故选B项;虽然英雄骑士出身会被美化,声名狼藉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出身,但两者同属骑士阶层,因此无法反映出宗法等级秩序森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雄骑士即使出身工商业者或农民等平民家庭,也会被认为具有贵族血统,这与“贵族推行抑商政策”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骑士的职责包含参战、执行法律与维护秩序、保护领地和王室等,但题干并未指明普通骑士是怎么向声名狼藉的骑士或英雄骑士转变的,材料未包含战争的信息,因此仅凭材料无法反映出参战是骑士的职责,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拜占庭金币流通于欧亚商路且行会定价受市政官监督,体现了其在商业经济方面融合了欧亚不同地区的因素,《罗马法》经基督教伦理改造,反映了法律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圣索菲亚穹顶吸收波斯技术,说明建筑技术上融合了波斯元素,希腊典籍经修道院传至意大利,展示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融合,这些都表明拜占庭帝国构建起了融合多元文明的综合体系,故选A项;题目主旨更多体现的是多元文明的融合,而非以神权为主导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B项;题干除了希腊罗马文化相关内容(希腊典籍传播、罗马法改造)外,还有商业、建筑等方面融合其他文明的体现,所以不能简单说其坚守希腊罗马文化传统,C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行会由市政官监督定价,属于国内城市的范畴,与拜占庭帝国垄断东西贸易定价权利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普罗柯比在《战史》中的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 “修昔底德式” 的,这说明他在写作过程中明显继承了修昔底德的著史传统,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说普罗柯比模仿修昔底德的写法,并没有提及他在历史编纂体裁上有创新,他的作品依然是传统的历史纪事等形式,没有体现体裁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普罗柯比在写作风格上对修昔底德的模仿,没有涉及到他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情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明确说的是模仿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属于西方,而不是借鉴东方史学成果,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编年史和“壮士歌”作为文化产物,它们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蒙古统治时期对自我身份的塑造和强化,这些作品通过叙述历史和歌颂英雄,唤起了民众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故选C项; 14.【答案】 (1)特点:西方文化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中国文化关注作为群体的人。 原因:西方海洋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影响;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的深远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每点2分,共16分) (2)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忽视外在约束,容易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进而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3分) 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文化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每点2分,共6分) 下一篇答案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文章分类:
历史-教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