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816-8119777
新闻详情

第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小练习

发表时间:2025-05-19 20:44

第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小练习

1.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A.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2.如表为近代以来中国翻译自英、美、法、德、俄、日等国作品的占比情况。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国家时间
1850~1899年
2.3%
50.5%
14.5%
15.1%
5.1%
0.3%
1902~1904年
3.2%
10.07%
6.1%
60.2%
4.5%
0.7%
1912~1940年
7.2%
56.4%
18.2%
7.1%
6.2%


A.日、英、美、俄     B.美、英、俄、日    C.英、日、俄、美      D.英、美、日、俄

 3.下图为唐代的敦煌壁画,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马,身后跟着侍从。帝王对面,有持笏板跪拜者。他们之间的榜题写着:“前汉中宗(汉宜帝)既获金人(佛陀铜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该壁画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A.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动因    B.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C.汉代中外交往的通道    D.佛教在唐代的流行情况

4.文物无言,历史有声。以下三幅图片所呈现的文物,能够共同论证的历史主题是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商品世界范围流动    D.中国陶瓷工艺精湛

5.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了一幅世界地图,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但此图在中国刊印后,一些士大夫斥其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接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材料说明

A.欧洲地图绘制技术落后    B.士大夫的思想保守僵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西学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6.1919年,中国知识界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焦点从先前的东西文化优劣与异同的比较转为东西文化能否调和的问题。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1921年的论战中出现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实践方式也成为主要关注点。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时局变动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异变

C.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充满艰辛曲折    D.中西文化的冲突得到缓解

7.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成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中国园林这种不规则的自然美引发了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这一热潮

A.展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    B.改变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趣

C.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D.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8.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9.有学者指出,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人学,所讲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佛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所以提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等,将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戒律、禅定、智慧)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印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倾向    B.儒佛调和思潮推动中印间文化交流

C.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

10.利玛窦在华时自称“海外鄙儒”,服儒服并钻研儒家典籍,明朝士大夫呼为利先生、利子。他写作了《天主实义》,引用《中庸》《诗经》等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并援儒攻佛,同时带来三棱镜、望远镜及世界地图。利玛窦的这些举措旨在

A.学习儒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B.借助中国文化减少传教阻力

C.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D.加速西方科技科学知识传播

 11.有学者将晚清时期阅报组织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窥实务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C.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12.下图为1885年插画《服之不衷》,其配文曰:“……差役等大半狐裘黄黄,邑尊(知县)大怒曰:‘尔何人斯?乃衣斯?衣其平时所入钱文必多不义!’饬从人将其丽服剥去,堆积于堂下而火之。每人给钱二千文易制布衣。闻者为之大快。”画中知县的做法

A.揭示了社会矛盾激化    B.凸显民众思想的解放

C.展示出新旧交替特征    D.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威尼斯在地中海区域的商业繁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威尼斯距西方各商业中心较近,而它又可以利用广泛的海路通往东方富庶国。威尼斯人以开阔的视野选择了海洋建国的发展战略。1255年威尼斯颁行的航海法规定,商船上必须有一位对政府商务委员会负责的公务人员。威尼斯人运用政治谋略使第四次十字军远征的锋芒直指拜占庭帝国和近东地区,并借机扩大了自己的商业势力范围。此外,威尼斯在意大利诸邦中是唯一“没有动乱、没有派系斗争和暴君夺权”的国家。在创立海上商业帝国的过程中,威尼斯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弥补“东方贸易”中的不平衡状况,威尼斯人已开始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并建立起自己的呢绒制造业、丝织业、造船业和火器制造业等。总之,威尼斯在自身商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                                 ——摘编自蒋浙安《论中世纪威尼斯经济繁荣的原因》等

材料二   泉州面临太平洋,又地处晋江的入海口。北可上溯到渤海一带,南可下达两广及海南岛;沿晋江而上,更有商道通往中原地区乃至西北边陲。宋元时期泉州是推动海外贸易发展的最具辐射力的港口城市。泉州周围的经济作物,如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种植规模庞大并大量出口。作为一个多门类的手工业中心,泉州宋元时代的窑址多达百余处,冶铁业和造船业同样发达,“泉缎”曾远销欧洲。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具有开放性传统的泉州对海外来客抱着欢迎的态度,政府甚至还为其划定“商站”,让他们在政府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泉州作为宋元海外贸易的国际大港,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不仅表现在对欧洲当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直接影响上,更重要的是当欧洲从中世纪迈向近代社会的转折关头,中华文明成为他们创造历史和推动欧洲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泉州与威尼斯海外贸易发达成因上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成为他们创造历史和推动欧洲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句话的理解。(9分)






第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小练习

1.【答案】A【解析】据材料“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可知,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这说明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故选A项;公元5至7世纪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不是宋元时期,排除B项;材料体现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但没有文字创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外传,但无法说明汉字开始向外传播的时间,汉字在商末就传入朝鲜,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1850~1899年期间,英国是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中国也主要向英国学习,所以1850~1899年中国翻译英国的作品占据第一,达到50.5%,故①为英国;1850~1899年发生了洋务运动,且清廷向美国派遣了幼童留学生,中国翻译美国作品比重较大,1912~1940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崇尚美国政体,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政府与英美关系友好,中国翻译英美作品比重大,占56.4%,故②为美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制,积极向日本学习,1902~1904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积极留学日本,中国翻译日本作品比重达到60.2%,故③为日本;1850~1904年,沙俄君主专制色彩浓厚,近代民主人士对其关注少,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成立后的中共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其与俄国的关系逐渐密切,中国翻译俄国作品比重上升,故④为俄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

3.【答案】D【解析】据材料“既获金人(佛陀铜像)莫知名号,乃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幅图画描绘了面对佛教内容的未知而派遣使者询问的临别场景,壁画中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结合,体现出唐代时期壁画内容中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情况,故选D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敦煌壁画虽然描绘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但壁画中将张骞出使西域与佛教传播联系起来,且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而非探讨佛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为唐代敦煌壁画,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汉,壁画情节是后世进行的艺术创作而非真实的历史记录,不能直接用于研究佛教传入时间,排除B项;敦煌壁画虽然包含了一些关于历史交往的内容,但更多展现了佛教故事和佛教传播,而非详细记录中外交往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仰覆莲六系青瓷瓶”“他们来自中亚”“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可知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瓷器工艺的外传,故选A项;佛教传入中原和中亚商人来到中国主要经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范围流动,排除C项;图三的瓷瓶是波斯人模仿中国的产物,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的一幅世界地图出现了错误,误将大洋洲与南极洲两片大陆汇为一体,这是当时欧洲人认识世界视野更为开阔背景下的产物,地图刊印后遭到了一些士大夫的言语攻击,而由“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接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可得,这些攻击是当时的士大夫自认为是天朝上国、闭目塞听和盲目自大的表现,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认识世界的视野开阔,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绘制技术,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602年正值明朝末年,当时实行海禁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限,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的西学并未冲击传统的伦理道德,而是冲击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自高自大心态,且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1919年,中国正经历着五四运动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时局变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使得中国知识界开始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探讨中西文化的关系。从原先的简单优劣比较,转变为对东西方文化能否调和、如何结合的深层次探讨,这显然是时局变动推动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选A项;虽然1919年后中国知识界对中西文化的看法有所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出现了异变。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这种异变并非一蹴而就,也非简单由外部因素引发,排除B项;本题主要考察的是1919年后中国知识界关于中西文化争论焦点的变化,而非整个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排除C项;虽然1919年后中国知识界开始探讨东西方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得到了缓解。实际上,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双方的不断努力和相互理解,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园林这种不规则的自然美引发了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可知,中国园林引发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这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园林引发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而不是展现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排除A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改变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的表述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伏尔泰高度评价孔子思想,并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来推动社会进步。他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性、宽容和德教等元素,认为这些元素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启蒙和进步,故选C项;虽然伏尔泰的某些观点间接地挑战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但材料中的描述更侧重于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的推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思想来推动社会进步,而非直接针对罗马教廷的迷信,排除A项;材料中的描述并未直接表明他是在“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他更多的是在借鉴和应用这些思想来推动自己的主张,排除B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确实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但材料中的描述更侧重于他如何利用中国文化来推动自己的社会启蒙主张,而非单纯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人学……特殊属性”“佛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六度’”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心都在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都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两者异中有同,儒学人性论讲人性的善恶,佛性论也讲本性的善恶,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佛教“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中国儒学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存在相似之处,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没有涉及中印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无法得出中印文明的“兼收并蓄”得特点,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佛教与儒学思想内涵上的共性
,没有涉及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儒学吸收佛的因素,不能体现儒佛调和思潮以及中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佛教对儒学产生的冲击体现在许多儒士对佛教的批判和吸收,以及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题干主要反映材料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相通之处,没有涉及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利玛窦在华……望远镜及世界地图”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利玛窦等人为在中国顺利传播基督教义,采取了“合儒”的传教策略,即利用儒家思想附会基督教的教义,对东西方科技文化进行双向的阐述、研究和传播,其主要意图是从各方面取得信任,以减少传教的阻力,故选B项;题干主要反映利玛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是一种传教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而不是为了学习儒家文化,排除A项;利玛窦从各方面取得信任的主观意图是为了顺利传播基督教,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利玛窦对中西文化客观上的贡献及影响,排除C项;利玛窦从各方面取得信任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而不是西方科技科学知识,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分别……‘政治宣传: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可知,晚清时期阅报组织的发展从宣传西学到强调启迪民智,最终发展为不同政治力量的阵地,这体现了晚清时期我国对西学从器物到制度的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政治力量对阅报组织的影响,体现了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我国阅报组织对西学的引入和学习,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更强调理论的引入和发展,并不体现实践的彻底破产,且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破产根据材料无从得出,排除B项;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属于民国时期,材料强调晚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差役等大半狐裘黄黄……堆积于堂下而火之”可知,1885年为中国近代,知县因差役服饰不合规制而愤怒,并用火烧掉了违制华服,说明其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县衙内部信息,未涉及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思想的解放问题,且县官的表现表明其依然固守传统礼制思想,思想并未解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事物的发展和旧事物的交替,且知县烧毁了不和传统的服装,表明其固守传统,不涉及新事物,排除C项。

13.【答案】

(1)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于广阔的市场;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异:威尼斯:制定了海洋建国的发展战略;运用政治谋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每点1分,共4分)

泉州: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外商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海陆交通相得益彰。(每点1分,共4分)

(2)理解:水稻、柑橘、甘蔗等农作物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欧洲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的传入,为欧洲文化提供了新元素,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进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促进了欧洲科技发展。(每点2分,任答4点得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办公室/传真:0816-8119666
招生办:0816- 8119777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园艺山教育园区
邮箱:mzsyxxzsb@sina.com
官方服务号
官方订阅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微博号
北京英才苑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绵阳教育体育馆
绵阳招生考试网
友情链接: